口音
我發現語言真的愈早接觸,成效愈大。一般來說,小學以前最理想,過了那個時間,就算閱讀、聽力方面可以趕上當地人,但是口語上,多少會有點不同。爸爸十三歲的時候來台灣,之後接觸的都是標準國語。雖然他在台灣已超過一甲子的時間,他的國語,還是有著濃厚的湖北腔。
閱讀更多 »
自我與真我
大多數的人,都會有個外在形象,就是別人眼中的你。例如:一個清廉的官、一個重義氣的朋友或是一個愛乾淨的女孩。真我,就是在沒有人看著的時候,我們心裡真正想的、做的事。
閱讀更多 »
塞翁失馬
女兒們學小提琴快要兩年了,扣掉回台灣、寒、暑、春假,及其他不可預知的活動,她們實際上的學習時間大概只有一年。回台灣之前,小提琴老師建議,她們可以去試試當地一所音樂學校的徵選,但是她們必須加緊練習。在台灣的一個半月,她們大概只有打開表姊的琴盒兩次,而且沒有聽到琴聲。回到美國的第二個禮拜,我就收到徵選的日期。
閱讀更多 »
舉頭三尺
從小爸爸就不相信神、鬼這一類的事,任何宗教對他來說,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玩意兒。「站出來給我看看!那我就相信!」每當一有人開這方面的話題,他就磞出這句。在他的影響下,我除了愛說鬼故事,嚇嚇我那群可憐的朋友以外,其實心裡也是不大相信的。不過愈長愈大,我發現有時候,話不能說得太早。尤其是,不要鐵齒。
閱讀更多 »
華麗的包裝
回台灣跟以前的同學聚會,除了少數幾個,包括我在內的「家政婦」以外,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女強人、男長官。一看到他們遞過來的名片,各個都是「副理」、「協理」、「總經理」,不然就是「副執行長」、「副總」。為了掩飾我的無知,每看到一張名片,就「好厲害啊!」的喊。其實我不知道這些職務,到底哪個比較高。
閱讀更多 »
好面子的男人
發現男人在人前,比較會擺樣子。一群男人在一起,常常把自己的經歷,說得一個比一個滄桑。說完人生經驗後,再比誰的體力好。等到單手伏地挺身比完了,再談談誰進醫院的次數多,連接到幾次病危通知書,都可以被他們說得津津有味。
閱讀更多 »
家事生活修行
當媽媽以來,做家事占了我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。從剛開始的心不甘情不願,到慢慢地接受,現在發現,家事其實充滿了人生哲理,而且有著非常實惠的效果。
閱讀更多 »
混亂的心靈之旅
澳門對爸爸來說,有點兒像是成人的迪士尼樂園,幾乎每年都要去朝聖。他從來沒大贏或大輸過,但是他很享受那兒的美食,當然多少也有點賭徒心態,運氣好,可能吃、住,變成賭場請客。他更喜歡全家一起出遊,於是每次回台灣,澳門成了我們必去的景點。
閱讀更多 »
貴婦下午茶
有一種法國甜點 macaroon ,台灣叫它馬卡龍。外面是蛋白和砂糖做成的餅皮,中間夾心的部分,則看廚師的偏好。在美國,大都是巧克力或香草,再不然就是咖啡或栗子口味。口味變化不大,價格更是貴得嚇人。於是一到台灣,尋找馬卡龍幾乎成了我的任務之一。
閱讀更多 »
功課與禮物
這次回台灣,發現我真的像個美國土包子,不僅吃和玩方面跟不上當地的腳步,在教育方面,我更是大大的開了眼界。
閱讀更多 »
台灣貴婦
常常聽到台灣的名媛貴婦,打扮美美的出現在各種社交場合。照片上她們個個膚如凝脂,歯如編貝,走起路來搖曳生風。看在我這個美國村姑的眼中,真是忌妒得割草機都要踢壞了。可能老天爺聽到我的怨瑱,這個夏天,讓我當了五十天的貴婦。
閱讀更多 »
心靈醫院
這個夏天最大的收穫之一,就是見到了從幼稚園到高中的同學。要在一個半月之內,扣掉與家人相處,出國旅行,逛街購物,還不能冷落小朋友的狀況下,只好有時帶著她們一起出門。
閱讀更多 »
聽話
這次回台灣,感覺像從美國這個荒涼的蠻夷之邦,回到人聲沸騰的花花世界。一時之間,還有點適應不良。打開電視,就是一堆名嘴,聲音一個高過一個的評論時事。帶小朋友出遊,耳邊盡是父母、老師,大呼小叫的吆喝他們的孩子。幾乎醒著的時候,說話的聲音從來就沒停過。過了幾個星期,倒也慢慢習慣這充滿噪音的環境。畢竟這是地廣人稀的美國,少有的熱鬧。
閱讀更多 »
務實的台灣人
每次回一趟台灣,為了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吃盡各地美食,下場就是帶回一身的肥肉當作紀念品。這次回台灣,為了不讓身材變形得太厲害,於是每天早上,不到六點就乖乖的跟著媽媽去運動場報到。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