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音
我發現語言真的愈早接觸,成效愈大。一般來說,小學以前最理想,過了那個時間,就算閱讀、聽力方面可以趕上當地人,但是口語上,多少會有點不同。爸爸十三歲的時候來台灣,之後接觸的都是標準國語。雖然他在台灣已超過一甲子的時間,他的國語,還是有著濃厚的湖北腔。
也許是他的方言裡,沒有ㄖ、ㄨ、ㄩ和ㄥ的音,但是媽媽的名字裡,三個字都有這些音,於是四十幾年來,他從沒有說對媽媽的名字。這次回台灣,有一天他從外面回來,手上拿著一些信件。「鼠情冷,妳的信。」爸爸看著信上的名字發。我還在納悶,誰是「鼠情冷」?媽媽很自然地把信接過去。看來老夫老妻,不是當假的。有次戶政事務所的人打電話來,要問表哥的名字。不巧是爸爸接的,聽見他說了幾次,對方還是聽不懂,這時他動氣了:「跟妳說了幾次,言午鼠,道理的道,自自員員的員,自員科的員,怎麼還聽不懂?」對方小姐回爸爸:「丁伯伯對不起,我很笨,還是聽不懂,請問府上有別人在家嗎?」姊姊把電話接過去說:「他的名字是許道然。」小姐這才明白,可見年輕人的功力還不夠。因為有經驗的餐廳歐巴桑,就有這個本事。
有回爸爸去飲茶餐廳點菜,他戴起眼鏡,翻著菜單說了句:「給我一個烤雨雞。」在場的家人,沒有一個聽得懂。只見那女侍者,飛快地寫下了幾個字,連確認都不必。我很好奇的瞄了一眼她寫的,再問爸爸:「你要的是烤乳豬嗎?」爸爸點點頭,我看到那女侍者回我一個「這也聽不懂?」的表情。難怪爸爸每次都指名要來這家餐廳,客人和侍者有這樣的默契,實在難得。
口音存在於每種語言,除非是天生對語言有天分,或是苦心練習,一旦過了那個年紀,它就如影隨形的跟著你了。我自己也常常不解,我的口音有那麼重,當我跟學生說 :「 You can't do that!」他們總是一臉迷惑地看著我問:「Can we or Can't we ?」我很努力的再次發出那個「 T」 的時候,彷彿看到爸爸拿著電話,氣急敗壞的說:「言午鼠,道理的道,自自員員的員,自員科的員,怎麼還聽不懂?」
P.S.
媽媽的名字是「許瓊嫰」
也許是他的方言裡,沒有ㄖ、ㄨ、ㄩ和ㄥ的音,但是媽媽的名字裡,三個字都有這些音,於是四十幾年來,他從沒有說對媽媽的名字。這次回台灣,有一天他從外面回來,手上拿著一些信件。「鼠情冷,妳的信。」爸爸看著信上的名字發。我還在納悶,誰是「鼠情冷」?媽媽很自然地把信接過去。看來老夫老妻,不是當假的。有次戶政事務所的人打電話來,要問表哥的名字。不巧是爸爸接的,聽見他說了幾次,對方還是聽不懂,這時他動氣了:「跟妳說了幾次,言午鼠,道理的道,自自員員的員,自員科的員,怎麼還聽不懂?」對方小姐回爸爸:「丁伯伯對不起,我很笨,還是聽不懂,請問府上有別人在家嗎?」姊姊把電話接過去說:「他的名字是許道然。」小姐這才明白,可見年輕人的功力還不夠。因為有經驗的餐廳歐巴桑,就有這個本事。
有回爸爸去飲茶餐廳點菜,他戴起眼鏡,翻著菜單說了句:「給我一個烤雨雞。」在場的家人,沒有一個聽得懂。只見那女侍者,飛快地寫下了幾個字,連確認都不必。我很好奇的瞄了一眼她寫的,再問爸爸:「你要的是烤乳豬嗎?」爸爸點點頭,我看到那女侍者回我一個「這也聽不懂?」的表情。難怪爸爸每次都指名要來這家餐廳,客人和侍者有這樣的默契,實在難得。
口音存在於每種語言,除非是天生對語言有天分,或是苦心練習,一旦過了那個年紀,它就如影隨形的跟著你了。我自己也常常不解,我的口音有那麼重,當我跟學生說 :「 You can't do that!」他們總是一臉迷惑地看著我問:「Can we or Can't we ?」我很努力的再次發出那個「 T」 的時候,彷彿看到爸爸拿著電話,氣急敗壞的說:「言午鼠,道理的道,自自員員的員,自員科的員,怎麼還聽不懂?」
P.S.
媽媽的名字是「許瓊嫰」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