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身經歷
我還記得年少時候的反抗期,大約是小學六年級左右,開始不喜歡和家人一起出去,國一放學後在外面遊蕩不直接回家,回到家看到爸媽也是一副要死不活的嘴臉。這樣的情形持續到高一之後,才慢慢地回復正常。
我媽媽脾氣不好,加上老一輩的觀念,對我那時的行為很不能理解,剛開始也發生了些不大不小的衝突,加上我的頂撞和臉色根本就是衝著家人來著的,讓她簡直氣壞了也傷透了心。那時我雖然知道不對,但是說不出來為什麼對家人,就是有種莫名的反感,好不容易熬過了這段「成長之痛」,才了解原來反抗期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兩個女兒從懂事以來,總是貼心到讓我這個做媽的汗顏。可以說,她們比我更具備了做媽的條件。即使如此,她們都要進入那段人生那段成長的蛻變,這樣的人格才算完整。在那之前,聽過很多前輩媽媽的「職前訓練」忠告:「等到他們青春期的時候就有你受的…」
小女兒反抗期來的較早,剛開始也讓我頗受傷,後來想想,我那時不也是這樣,要的就是一份清靜嗎?。兩、三年過去,她也穩定下來了,好像做了場夢就過去了。
記得小時候常聽到阿姨嬸嬸們說,她們生小孩的慘痛經驗,每聽一次就把我嚇得半死,等到自己生的時候,可能是自己運氣好,沒受到太多折磨,但是我記得開始陣痛的時候,全身發抖到幾乎要無法停止。現在想想,我是真的痛,還是被那些聽說的經驗嚇得發抖?
我發現當男人回憶起當兵或是作戰的經驗,也會露出跟女人生孩子一樣的表情和口氣,一副「你碰到就知道了」,那種特有的驕傲和緬懷。畢竟那接近生與死的經歷,對一個過來人是一種考驗,考過了,就像是一種認證。
我覺得這有點像聽人說鬼故事,碰到的人總是繪聲繪影敘述當時的情節,依照聽故事人的表情,可能還做些必要的調整,非看到對方嚇得半死不罷休,然後露出洋洋得意的表情,再撂下一句狠話「你碰到就知道了」,也不管聽的是十歲不到的小孩,還是將要面對同樣情形的新手。
有些時候,前輩的經驗是必要的,比如野外求生、或是哪家減價商店的東西較優。其他情形我認為不必聽太多其他人的經驗談,畢竟每個人接收的程度不一樣:我嫂嫂生女兒的時候沒有打麻醉和止痛,我想她可以忍那我也可以忍,結果是陣痛開始以後,我每五分鐘改變一次心意,不痛的時候我跟護士說不要麻醉,子宮收縮的時候我哀求護士趕快給我一針,搞到最後那好心的護士看不得我遭罪,臨門一腳的把麻醉師請進來,趕在最後關頭給我一針。
不要知道太多是一種福氣,因為我們沒辦法預知來的是什麼。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,無論準備再多,當下的情形自然會讓你做出適當的反應。
Ignorance is bliss– 無知就是福氣。年輕的我聽到這句會動怒;現在的我會告訴對方:You don't know what you are missing.
小女兒反抗期來的較早,剛開始也讓我頗受傷,後來想想,我那時不也是這樣,要的就是一份清靜嗎?。兩、三年過去,她也穩定下來了,好像做了場夢就過去了。
記得小時候常聽到阿姨嬸嬸們說,她們生小孩的慘痛經驗,每聽一次就把我嚇得半死,等到自己生的時候,可能是自己運氣好,沒受到太多折磨,但是我記得開始陣痛的時候,全身發抖到幾乎要無法停止。現在想想,我是真的痛,還是被那些聽說的經驗嚇得發抖?
我發現當男人回憶起當兵或是作戰的經驗,也會露出跟女人生孩子一樣的表情和口氣,一副「你碰到就知道了」,那種特有的驕傲和緬懷。畢竟那接近生與死的經歷,對一個過來人是一種考驗,考過了,就像是一種認證。
我覺得這有點像聽人說鬼故事,碰到的人總是繪聲繪影敘述當時的情節,依照聽故事人的表情,可能還做些必要的調整,非看到對方嚇得半死不罷休,然後露出洋洋得意的表情,再撂下一句狠話「你碰到就知道了」,也不管聽的是十歲不到的小孩,還是將要面對同樣情形的新手。
有些時候,前輩的經驗是必要的,比如野外求生、或是哪家減價商店的東西較優。其他情形我認為不必聽太多其他人的經驗談,畢竟每個人接收的程度不一樣:我嫂嫂生女兒的時候沒有打麻醉和止痛,我想她可以忍那我也可以忍,結果是陣痛開始以後,我每五分鐘改變一次心意,不痛的時候我跟護士說不要麻醉,子宮收縮的時候我哀求護士趕快給我一針,搞到最後那好心的護士看不得我遭罪,臨門一腳的把麻醉師請進來,趕在最後關頭給我一針。
不要知道太多是一種福氣,因為我們沒辦法預知來的是什麼。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,無論準備再多,當下的情形自然會讓你做出適當的反應。
Ignorance is bliss– 無知就是福氣。年輕的我聽到這句會動怒;現在的我會告訴對方:You don't know what you are missing.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