試煉
今年夏天在台灣足足待了一個半月,算起來這是我連續第三年在台灣度過漫長暑假。除了一成不變的濕熱,和餐餐無止盡的芭樂,火龍果,我開始有點「待的太長」的領悟。
不是有這麼一句話:「要知道你是否得道,去跟你們父母住一個星期就知道了。」
雖然是句玩笑話,倒是說到了重點。
我大概下飛機第三天就開始對我老爸老媽大吼大叫了。接著就是每天晚上睡前不停的懺悔:「耶穌基督(我媽媽相信的)、老天爺(我爸爸唯一會說的)、宇宙的高靈們(我唯一想到的),請原諒我這個不肖的女兒吧!我真的不是故意要讓他們生氣的。」
然後瀏覽一遍房間裡柔軟的床、特別為我們凊空的衣櫥、定時遙控的舒眠冷氣,很用力地告訴自己:「看看你現在有的,不都是老爸老媽為你準備的?!這麼不知好歹的女兒!」
隔天早上醒來,運動完回到家,打開收音機邊聽廣播邊切水果、把六、七種水果切好裝盤,然後等著媽媽從 7-11 買報紙回來。這是我每天早上的流程:運動、準備水果、吃早飯、洗澡、洗衣服、吸地、洗廁所、曬衣服。也許做的同樣都是主婦的工作,媽媽對每件事都有她的意見。其實有意見難免,但是當這所謂的意見在我耳邊不停的播放,直到我改變作法之前,媽媽就像隻小蜜蜂在我周圍轉,這裡一句:「哎呀,你這樣不對…」、「不是告訴過你…」
不到中午,就聽到我粗魯的回她:「媽,我已經 43 歲,不需要你告訴我早餐吃什麼對身體好!」
或是:「媽,不要再叫我把報紙廣告單先抽出來,如果那幾頁那麼困擾你,那你看的時候抽出來就好了!」
每天早上同樣的對話都會重新再來一遍,直到我改變。
除了清理瑣碎的家事外,作為一個稱職的母親,照顧孩子的三餐也是不可缺少。比如說:我該幫孩子倒牛奶、烤麵包、夾菜、盛湯……。其實這些貼心的舉動我有時會做,但不是每餐都這麼做,因為孩子這麼大了,她們理應為自己三餐負責,這是她們應該做的,包括清洗自己的餐具,但是老爸老媽必定要我「幫她們夾菜」、「替她們倒牛奶」…
不到兩天又聽到我不耐的回答:「她們已經上國中了,知道自己要吃什麼!」或是「她們自己會洗碗筷!」
最大的問題是我回答的態度,但是我無法了解:到底要重複這樣的對話幾百次?
有天手邊的書都看完,閒來無事我晃到姪女的書房,看到書架上有本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」。
我依稀記得幾位心靈導師提過這本書,於是忍不住當場打開看了起來。
這本書是關於一位西班牙的牧羊男孩,為了追尋夢想而前往金字塔的歷程。書裡面有很多充滿智慧的見解,大多數來自牧羊男孩旅途上所遇到的人。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:男孩在神學院待過一段時間,他說:「神學院裡面那些人會要求你改變自己來遷就他們。如果你不是他們所期望的樣子,他們就會不高興。絕大多數的人似乎都很清楚別人該怎麼過活,卻對自己的一無所知。」
這不就是孟子說過的:「人之患,好為人師。」嗎?
很多這些「為你好」的意見,其實大部分是來自說者本身看不慣,不說不快,卻不一定是當下對方需要、或是正確的意見。
這次回去跟朋友們小聚,聽到朋友抱怨他們的家人生活習慣懶散無章、感情世界一蹋糊塗、事業前途黯淡無光…。但我個人覺得,如果對方沒有詢問你的意見,除了未成年的孩子和心智方面有障礙的病人,其他人都沒有給建議的資格。要是看不順眼,又沒有妨礙到你的生活,你可以選擇不去看以免影響自己的心情。當這句「我是為你好」要說出口之前,可以想想,也許在你自己內心深處,也有類似的想法、或是曾經做過一樣的事,才會讓你困擾到不吐不快?
「不隨便給意見」聽似無情,其實能平心靜氣做到的,才是有慈悲心、大度的人。因為你必須要有同理心,知道每個人的個性、習氣不同,處理事情的手法也有差別,才有包容這些差異的肚量,而不是一味地告訴對方你的意見。
這是已經得道高人的境界,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,在那之前,還是讓我每晚懺悔:「請原諒我這個壞脾氣的女兒吧!」
不是有這麼一句話:「要知道你是否得道,去跟你們父母住一個星期就知道了。」
雖然是句玩笑話,倒是說到了重點。
我大概下飛機第三天就開始對我老爸老媽大吼大叫了。接著就是每天晚上睡前不停的懺悔:「耶穌基督(我媽媽相信的)、老天爺(我爸爸唯一會說的)、宇宙的高靈們(我唯一想到的),請原諒我這個不肖的女兒吧!我真的不是故意要讓他們生氣的。」
然後瀏覽一遍房間裡柔軟的床、特別為我們凊空的衣櫥、定時遙控的舒眠冷氣,很用力地告訴自己:「看看你現在有的,不都是老爸老媽為你準備的?!這麼不知好歹的女兒!」
隔天早上醒來,運動完回到家,打開收音機邊聽廣播邊切水果、把六、七種水果切好裝盤,然後等著媽媽從 7-11 買報紙回來。這是我每天早上的流程:運動、準備水果、吃早飯、洗澡、洗衣服、吸地、洗廁所、曬衣服。也許做的同樣都是主婦的工作,媽媽對每件事都有她的意見。其實有意見難免,但是當這所謂的意見在我耳邊不停的播放,直到我改變作法之前,媽媽就像隻小蜜蜂在我周圍轉,這裡一句:「哎呀,你這樣不對…」、「不是告訴過你…」
不到中午,就聽到我粗魯的回她:「媽,我已經 43 歲,不需要你告訴我早餐吃什麼對身體好!」
或是:「媽,不要再叫我把報紙廣告單先抽出來,如果那幾頁那麼困擾你,那你看的時候抽出來就好了!」
每天早上同樣的對話都會重新再來一遍,直到我改變。
除了清理瑣碎的家事外,作為一個稱職的母親,照顧孩子的三餐也是不可缺少。比如說:我該幫孩子倒牛奶、烤麵包、夾菜、盛湯……。其實這些貼心的舉動我有時會做,但不是每餐都這麼做,因為孩子這麼大了,她們理應為自己三餐負責,這是她們應該做的,包括清洗自己的餐具,但是老爸老媽必定要我「幫她們夾菜」、「替她們倒牛奶」…
不到兩天又聽到我不耐的回答:「她們已經上國中了,知道自己要吃什麼!」或是「她們自己會洗碗筷!」
最大的問題是我回答的態度,但是我無法了解:到底要重複這樣的對話幾百次?
有天手邊的書都看完,閒來無事我晃到姪女的書房,看到書架上有本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」。
我依稀記得幾位心靈導師提過這本書,於是忍不住當場打開看了起來。
這本書是關於一位西班牙的牧羊男孩,為了追尋夢想而前往金字塔的歷程。書裡面有很多充滿智慧的見解,大多數來自牧羊男孩旅途上所遇到的人。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:男孩在神學院待過一段時間,他說:「神學院裡面那些人會要求你改變自己來遷就他們。如果你不是他們所期望的樣子,他們就會不高興。絕大多數的人似乎都很清楚別人該怎麼過活,卻對自己的一無所知。」
這不就是孟子說過的:「人之患,好為人師。」嗎?
很多這些「為你好」的意見,其實大部分是來自說者本身看不慣,不說不快,卻不一定是當下對方需要、或是正確的意見。
這次回去跟朋友們小聚,聽到朋友抱怨他們的家人生活習慣懶散無章、感情世界一蹋糊塗、事業前途黯淡無光…。但我個人覺得,如果對方沒有詢問你的意見,除了未成年的孩子和心智方面有障礙的病人,其他人都沒有給建議的資格。要是看不順眼,又沒有妨礙到你的生活,你可以選擇不去看以免影響自己的心情。當這句「我是為你好」要說出口之前,可以想想,也許在你自己內心深處,也有類似的想法、或是曾經做過一樣的事,才會讓你困擾到不吐不快?
「不隨便給意見」聽似無情,其實能平心靜氣做到的,才是有慈悲心、大度的人。因為你必須要有同理心,知道每個人的個性、習氣不同,處理事情的手法也有差別,才有包容這些差異的肚量,而不是一味地告訴對方你的意見。
這是已經得道高人的境界,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,在那之前,還是讓我每晚懺悔:「請原諒我這個壞脾氣的女兒吧!」
1 個意見:
因為不想試煉自己,所以我每次回家都不到十天。如今母親走了,老爸也明說:「如果你回來待兩個月,我要跟你講的兩禮拜就講完了,那後來你也會很無聊...」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