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變
不論是婚姻諮詢師、心理醫生,還是婆婆媽媽親友團,每當人與人之間起了衝突,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:「你們需要溝通。」
然後就是當事人坐下來,一方開始講述自己是如何的有理、或是犧牲、或是隱忍;通常另一方聽到怎麼對方把自己準備好的說詞都先抬出來,本來壓下去的怒火,當場就被對方惡人先告狀的情緒汽油點燃,一股腦的燒了起來。如果其中有一方比較成熟理性,會以:「我了解你的心情」做結尾。
雖然不見得會有戲劇性的改變,但是起碼會找出一個中間點,兩方彼此退一步而達成共識。這算是完美的結局。
但是最常發生的是:兩個人各說各話,從一開始蓄勢待發的氣氛,到最後拍桌對罵,誰也沒聽進去對方的話,因為都想改變對方。就像對著一面牆壁打回力球:那使盡力氣的球始終彈回自己,因為對方完全沒有打算接球的意願。
年輕的時候,也因為相信溝通是改變關係的唯一方法,而跟家人、朋友、同事做過無數次所謂的溝通。有沒有因為對方的意見而改變我的想法呢?答案是:從來沒有。
活到現在終於了解,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改變別人,尤其是當這個人特別反骨,本來還有可能往這條路走,一旦被別人說:「你應該…」,他就偏偏繞道而過,問他是與誰過不去?沒有特定的人,他就是不能聽別人的。
有位朋友說到她的老公每次幫她照相,為了要把整個背景照進去,所以鏡頭都拉得很遠,這樣一來,她的臉就小到根本看不見。朋友為了這件事與老公溝通了無數次都沒有效,於是有次朋友為她的老公也照了一張涵括全景的好山好水,但是要老公靠近鏡頭,於是照出來不但景色也有,人物也清楚。
她老公很滿意的立刻把這張照片上傳到臉書,朋友見機不可失,於是問他:「你喜歡這樣的照片,對不對?」
她老公很高興的回答:「當然,不然怎麼會馬上放上去?」
朋友立即用手指在手機上,滑出幾張以前老公幫她照的,那些又遠又小的照片,然後甜甜地說:「我也很喜歡剛剛幫你照的,以後能不能也請你幫我照近一點,而不是像這種又小又遠的照片?」
這時男人總算知道太太的意思了,馬上改變了口氣,回她:「噢,我還是比較喜歡這些我拍的。」
朋友不解地說:「你剛剛不是才說,你喜歡我拍出來,人物清楚又有景色的照片嗎?」
男人回了句:「那是之前你沒有給我看這組,如果要我選,我喜歡這種又小又遠的。」
朋友正要做進一步溝通時,她老公說了句:「聽著,我已經63 歲了,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怎麼拍照!」
那位老公本來有可能從此改變他的照相方式,但是因為老婆「告訴他」,他天生的反骨個性就啟動了— 你愈是告訴我怎麼做,我就愈不怎麼做。
這位朋友可說是經驗累積了智慧的典範,從此再也不「告訴」老公怎麼做,等到他自己試過了,學到教訓想通了,才會心甘情願的改變。
我不是天生特別反骨,但是難免有種「憑什麼要聽你的」個性,而在當下沒有立即認同對方的論點。雖然因為這樣走了不少冤枉路,但是這些教訓都是必要的,因為只有發自當事人內心的覺悟,才有可能做出本質的改變。
這種改變,不會是對方的好言相勸、威脅利誘或是任何人的舌燦蓮花,而是一種無關任何人,說了什麼還是沒說什麼,你打從心底毫無勉強的,就是想這麼做。
然後就是當事人坐下來,一方開始講述自己是如何的有理、或是犧牲、或是隱忍;通常另一方聽到怎麼對方把自己準備好的說詞都先抬出來,本來壓下去的怒火,當場就被對方惡人先告狀的情緒汽油點燃,一股腦的燒了起來。如果其中有一方比較成熟理性,會以:「我了解你的心情」做結尾。
雖然不見得會有戲劇性的改變,但是起碼會找出一個中間點,兩方彼此退一步而達成共識。這算是完美的結局。
但是最常發生的是:兩個人各說各話,從一開始蓄勢待發的氣氛,到最後拍桌對罵,誰也沒聽進去對方的話,因為都想改變對方。就像對著一面牆壁打回力球:那使盡力氣的球始終彈回自己,因為對方完全沒有打算接球的意願。
年輕的時候,也因為相信溝通是改變關係的唯一方法,而跟家人、朋友、同事做過無數次所謂的溝通。有沒有因為對方的意見而改變我的想法呢?答案是:從來沒有。
活到現在終於了解,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改變別人,尤其是當這個人特別反骨,本來還有可能往這條路走,一旦被別人說:「你應該…」,他就偏偏繞道而過,問他是與誰過不去?沒有特定的人,他就是不能聽別人的。
有位朋友說到她的老公每次幫她照相,為了要把整個背景照進去,所以鏡頭都拉得很遠,這樣一來,她的臉就小到根本看不見。朋友為了這件事與老公溝通了無數次都沒有效,於是有次朋友為她的老公也照了一張涵括全景的好山好水,但是要老公靠近鏡頭,於是照出來不但景色也有,人物也清楚。
她老公很滿意的立刻把這張照片上傳到臉書,朋友見機不可失,於是問他:「你喜歡這樣的照片,對不對?」
她老公很高興的回答:「當然,不然怎麼會馬上放上去?」
朋友立即用手指在手機上,滑出幾張以前老公幫她照的,那些又遠又小的照片,然後甜甜地說:「我也很喜歡剛剛幫你照的,以後能不能也請你幫我照近一點,而不是像這種又小又遠的照片?」
這時男人總算知道太太的意思了,馬上改變了口氣,回她:「噢,我還是比較喜歡這些我拍的。」
朋友不解地說:「你剛剛不是才說,你喜歡我拍出來,人物清楚又有景色的照片嗎?」
男人回了句:「那是之前你沒有給我看這組,如果要我選,我喜歡這種又小又遠的。」
朋友正要做進一步溝通時,她老公說了句:「聽著,我已經63 歲了,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怎麼拍照!」
那位老公本來有可能從此改變他的照相方式,但是因為老婆「告訴他」,他天生的反骨個性就啟動了— 你愈是告訴我怎麼做,我就愈不怎麼做。
這位朋友可說是經驗累積了智慧的典範,從此再也不「告訴」老公怎麼做,等到他自己試過了,學到教訓想通了,才會心甘情願的改變。
我不是天生特別反骨,但是難免有種「憑什麼要聽你的」個性,而在當下沒有立即認同對方的論點。雖然因為這樣走了不少冤枉路,但是這些教訓都是必要的,因為只有發自當事人內心的覺悟,才有可能做出本質的改變。
這種改變,不會是對方的好言相勸、威脅利誘或是任何人的舌燦蓮花,而是一種無關任何人,說了什麼還是沒說什麼,你打從心底毫無勉強的,就是想這麼做。
1 個意見:
太有道理了!看完後的第一個反應,就是要把此文分享給一個「總說別人有問題,該去看心理醫生,但自己從不需要改變」的 「反骨人」。
但二思(不用到三思)之後,發現要是她誤會了我的意思,去叫她的老公改變,那我不是白搭?還有,我做的事,不是也是希望她改變嗎?如果她自己不能覺悟,又怎麼可能有發自內心本質的改變?
真正需要改變的人,其實是我自己啊!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