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

分食

大女兒四歲開始,就可以進公立學校的幼兒部門上課,算是比較規律的社交活動。他們管這叫幼幼班。從早上九點十五分,到十一點半結束,扣掉開車來回、排隊進出校園等待接送,這不到兩個小時是我自由活動的時間。


女兒每天從教室走出來,兩手一定捧著一團衛生紙,裡面包的是當天上午老師發的點心:有時是剥成三分,碎得只剩渣的餅乾;六個拇指大小的金魚鹹餅,或是斷成三截的起司棒。每樣食物都是三等份,不管分量大小。

「這個給你、這個給爸爸、這個給妹妹的。」她用手指著幾乎不見形狀的餅乾。
一個四歲的孩子應該沒有除法的概念,我想像她拿到食物,先在心裡盤算家裡的成員,每想一個,就把一部分的食物撥出來,然後吃掉她自己的那部分。
這是免費的公立機構,除了有時父母自己掏腰包,買東西給全班的小朋友打牙祭以外,學校能供應的零食其實很有限,不是一片餅乾,就是五小塊鹹餅,加一小杯水。儘管再三告訴女兒,不要再帶回家分給我們,她依舊每天揣著一團衛生紙走出來,然後很滿意地看著我們吃掉屬於我們的那部分。

這次回台灣,小學同學請我們去一家高檔的牛排館吃飯。我下意識的每樣菜都留一點下來,然後請餐廳幫我打包。
「真的很好吃,我帶回去給我爸媽嚐嚐!」透明塑料盒裡裝的是六顆酸梅、兩塊甜薯,和手掌大小的龍蝦。
儘管台灣不興打包,尤其又是高級飯店,「兩個人塞牙縫應該夠了!」我心裡想。
回到家我把盒子放在餐桌上,媽媽第一句話就是:「這樣的分量還帶回來,不是被人笑死了?」
小學同學是沒有當面笑我,還很有風度地問我,要不要他那盤沒有動的小菜。我只記得那時很高興的全部倒進小盒子裡,看著那六顆梅子,心裡想著:「這下哥哥、嫂嫂和小朋友都有口福了!」

至於那小塊龍蝦肉,爸爸先推給媽媽、媽媽再推給大女兒、大女兒又推回去給爸爸、爸爸再推給小女兒,像是洗牌一樣地走了桌子幾圈,沒有人敢拿那張鬼牌。我實在看不下去,於是拿起剪刀,把它剪成四小塊,
「好了!現在人人有份了!」命令每個人吃下屬於他們的那一塊。

在美國,幾乎所有節日都會跟甜食扯上關係,萬聖節、感恩節、聖誕節、新年、情人節、復活節…。除了外面的包裝依照節日更換以外,裡面的原料都是一樣的。老公的同事常常會帶過完節日,吃不完的蛋糕、巧克力分給大家。有次打開老公的便當盒,看到一團衛生紙,打開一看,裡面是塊切成三分的布朗尼。

「同事給每個人一小塊,我吃了一口,還不錯。」老公對著在廚房的我說。
看著我們母女三人吃進那足以塞牙縫的布朗尼,他咬了口水餃,滿意的笑著。幸好他已經幫我們分好了,否則那塊布朗尼,可能在桌子上游走了幾遍,還沒有人下手。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