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

習慣的奴隸

家裡的開罐器已經用了幾年,雖然那短小的鉤子不是很好使力,清洗起來也不方便,只要沒有壞到不能用,通常我不會特別換個新的。大概老公再也受不了,每次聽我用那開罐器的咒罵。

「我買了個新的開罐器,以後就用那支吧!」他有天回家的時候提醒我。
當天晚上,他看到沙拉裡面,那切成一片一片的黑橄欖,知道我今天用了罐頭橄欖。
「怎麼樣?那新的開罐器還好用吧?」他嘴裡嚼著生菜,夾起了一片橄欖。
「喔! 我還沒試過。」我裡所當然地回答。
「不就放在舊的開罐器旁邊嗎?你沒看到?」他不解地問。

後來我進廚房特別看了一眼,一支嶄新而閃亮的開罐器,真的就躺在那支又黑又綠,分不清是鐵鏽還是原色的老年開罐器旁邊,而且尺寸起碼大了兩倍。我不禁納悶:「剛剛怎麼就沒想到用那支新的呢?」

後來想想,原來我一直以來都用那支綠色的,以至於在我的心裡,家裡的開罐器就應該是長那個樣子,所以當我伸手,想也不想的,很自然的拿起那支又舊又不方便的老開罐器。令我自己訝異的是,事實上我甚至沒注意到,現成就有一支全新設計的在我眼前。

朋友每次暑假就費盡心思幫她女兒安排玩伴。她的計畫是:找幾個沒有上班的媽媽,大家輪流出個主題,輪到那家媽媽的時候,就把小孩都帶到她家,依照那位媽媽的專長來帶活動,可以是敎彈琴、書法、外國語,或是烹飪。藉此孩子們可以學到不同的技能,也可以社交。朋友的立意很好,但是我想想,這樣一來,那整個暑假不就被小朋友的活動綁住了嗎?於是我建議她,為什麼不把小朋友送夏令營呢?
「我不知道,我就是不信任外面的夏令營。」她搖搖頭回答。
「你送過嗎?」我想她是不是有過不愉快的經驗。
「也沒有,但是我就是這樣。」她說。

記得在印度靈學大師奧修的書上,看到他這麼說過:「人要想有所改變,第一要從習慣下手。人們已經習慣於這麼想事情、做事情,因為我們從小被這麼教導,或是被外界影響,以至於根本不知道原因就這麼做。」

我多年來用的那支開罐器成了習慣,雖然抱怨了幾年,卻從來沒想過換一支新的;即使有支新的在眼前,那習慣讓我對它視而不見:一個改變的機會,就這樣錯過。而朋友對夏令營的不信任,也許是聽別人那說的,也許是本身的個性,不過那句:「我就是這樣」,說明她想法的習慣。

如果你不滿現狀,又沒辦法改變,很多時候都是習慣造成的:長久以來我們用同樣的思維,去應對所有突發狀況,以至於脾氣暴躁的人,一有不如他預計的結果,第一反應就是生氣;悲觀的人,總覺得身邊沒有一件值得快樂的事;而快樂的人,則是被人誆了,還要感謝對方給你個學習的機會。

沒有任何人或事應該「就是這樣」,當下次你不了解為什麼這麼做這一件事,或是這麼反應,卻還不得不這麼做的時候,你可能就已經變成習慣的奴隸了。


2 個意見:

Anonymous 匿名 提到...

有道理!BTW,我家的開罐器是電動的。

2013年2月9日 清晨7:31  
Blogger 女人狂想曲 提到...

停電了就不能開罐頭了吧?

2013年2月9日 上午8:10  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