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與小孩
常常聽人說「老小、老小」,顧名思義就是人老到一個程度,心智和行為就會退化為一個小孩。比如說他會忽然發個莫名其妙的脾氣,或是要求一件讓你為難的任務。你要是做不到,或是耐心不夠,他那傷心的樣子,就像你抓到了他的痛處,在你面前毫不遮掩的伸展開來。
有位老者因為脊椎骨和膝蓋開過刀,走路必須要靠助走器,年紀加上行動力的不便,有天朋友說,大冬天的出門不方便,會帶食物過去看他。他知道以後,當場便發起脾氣,說他要出去吃飯,搞得朋友小心翼翼的把他攙扶出門,深怕他踩到結冰的地滑跤。有次我下車,一腳踏出去,沒注意地上的那小塊冰,還沒站好就摔得滑到車門底下,好久都站不起來。如果這是發生在一個身高六尺、又行動不便的老人,搞不好以後就別想再站起來了。
我發現老人跟小孩還有一點非常相似:喜歡編故事。
記得以前我們念私立學校,那時老師的權威比家裡的長輩還大,在學校裡捅了任何簍子:像是功課沒寫完、考試沒考好、上課多說了兩句…,輕則在學校一陣皮肉之痛,有時老師氣沒消,還要到家裏告上一狀。有一次姊姊不曉得哪裡得罪了班導師,人還沒到家,學校就來電話:「請父母好好管教。」
那天晚上姊姊被爸爸修理了一頓,連手上的勞力士錶都給震壞,要拿回原廠換零件。
有次姊姊跟爸爸聊天,他說起以前對兒女們是如何的呵護。
「你們國中的時候每天晚上補習,都是我開車去載你們回家,然後再回去應酬,每天都是如此。」
這段他說了不下千次的往事,大體上來說是對的,只是我記憶中是一年,而且補習不是每天都有的。不過當父母真的不容易,有時心裏感受到的辛苦,遠比實際發生的情形,還要來得精彩生動,而且不用等到老,我現在已經會誇大對女兒的付出了。
「你們兩個女生我從小到大都沒打過,連根手指頭都沒碰過!」他繼續接著說。這次連他自己都要感動了。
這時姊姊聽了,心裏來氣忍不住回了句:「怎麼沒有?你打得連勞力士錶都送廠維修了。」
他停了一會兒,像是在他腦中的記憶裏面,快速的倒帶一遍,但是在他選擇性拼湊起來的回憶裏,他不曾是這樣不慈愛的父親。
「沒有!從來沒有這種事!」他斬釘截鐵地說。
「我打過妳哥哥,但是絕對沒有打過妳們!」他加了一句。好像交代出哥哥那一部分的事實,就可以證明其他的記憶都是正確的。
我現在的班上,總是有父母下課跑來問我:「上個禮拜沒有功課嗎?」
儘管我在下課以前,一再的交代要完成哪幾頁,如果怕忘記了,現在就寫下來,不然回家上網查班級網站也可以。
「我孩子說沒有網站。」有父母一臉困惑的回答。
於是我必須另外寄封本周進度和功課給父母,不懂一件孩子自己可以做好的事,為什麼需要分兩道手續。因為孩子下意識地不想讓父母嘮叨任何有關中文學校的事:花去他們一個星期天的下午,已經是很給面子了。
對待老人和小孩,需要的就是耐心,而這最不花力氣和金錢的東西,卻是忙碌的年輕父母們最給不起的,於是只好花錢買別人的耐心。而老人比小孩更弱勢的一點,就是人的愛都是從上到下的:所有的父母都不介意為自己在襁褓中的孩子換尿布,而且樂此不疲;但是你看過多少人高高興興的定時為父母把屎把尿,還樂在其中的?一樣是清理人體的工作,但是對年齡的歧視,有時就赤裸裸的袒露在我們的臉上。不同的是,剛出世的嬰兒記不清父母慈愛的笑容;但是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,卻是把你憋氣的一瞬間,都看在那雙黃澄澄的眼裡了。
有位老者因為脊椎骨和膝蓋開過刀,走路必須要靠助走器,年紀加上行動力的不便,有天朋友說,大冬天的出門不方便,會帶食物過去看他。他知道以後,當場便發起脾氣,說他要出去吃飯,搞得朋友小心翼翼的把他攙扶出門,深怕他踩到結冰的地滑跤。有次我下車,一腳踏出去,沒注意地上的那小塊冰,還沒站好就摔得滑到車門底下,好久都站不起來。如果這是發生在一個身高六尺、又行動不便的老人,搞不好以後就別想再站起來了。
我發現老人跟小孩還有一點非常相似:喜歡編故事。
記得以前我們念私立學校,那時老師的權威比家裡的長輩還大,在學校裡捅了任何簍子:像是功課沒寫完、考試沒考好、上課多說了兩句…,輕則在學校一陣皮肉之痛,有時老師氣沒消,還要到家裏告上一狀。有一次姊姊不曉得哪裡得罪了班導師,人還沒到家,學校就來電話:「請父母好好管教。」
那天晚上姊姊被爸爸修理了一頓,連手上的勞力士錶都給震壞,要拿回原廠換零件。
有次姊姊跟爸爸聊天,他說起以前對兒女們是如何的呵護。
「你們國中的時候每天晚上補習,都是我開車去載你們回家,然後再回去應酬,每天都是如此。」
這段他說了不下千次的往事,大體上來說是對的,只是我記憶中是一年,而且補習不是每天都有的。不過當父母真的不容易,有時心裏感受到的辛苦,遠比實際發生的情形,還要來得精彩生動,而且不用等到老,我現在已經會誇大對女兒的付出了。
「你們兩個女生我從小到大都沒打過,連根手指頭都沒碰過!」他繼續接著說。這次連他自己都要感動了。
這時姊姊聽了,心裏來氣忍不住回了句:「怎麼沒有?你打得連勞力士錶都送廠維修了。」
他停了一會兒,像是在他腦中的記憶裏面,快速的倒帶一遍,但是在他選擇性拼湊起來的回憶裏,他不曾是這樣不慈愛的父親。
「沒有!從來沒有這種事!」他斬釘截鐵地說。
「我打過妳哥哥,但是絕對沒有打過妳們!」他加了一句。好像交代出哥哥那一部分的事實,就可以證明其他的記憶都是正確的。
我現在的班上,總是有父母下課跑來問我:「上個禮拜沒有功課嗎?」
儘管我在下課以前,一再的交代要完成哪幾頁,如果怕忘記了,現在就寫下來,不然回家上網查班級網站也可以。
「我孩子說沒有網站。」有父母一臉困惑的回答。
於是我必須另外寄封本周進度和功課給父母,不懂一件孩子自己可以做好的事,為什麼需要分兩道手續。因為孩子下意識地不想讓父母嘮叨任何有關中文學校的事:花去他們一個星期天的下午,已經是很給面子了。
對待老人和小孩,需要的就是耐心,而這最不花力氣和金錢的東西,卻是忙碌的年輕父母們最給不起的,於是只好花錢買別人的耐心。而老人比小孩更弱勢的一點,就是人的愛都是從上到下的:所有的父母都不介意為自己在襁褓中的孩子換尿布,而且樂此不疲;但是你看過多少人高高興興的定時為父母把屎把尿,還樂在其中的?一樣是清理人體的工作,但是對年齡的歧視,有時就赤裸裸的袒露在我們的臉上。不同的是,剛出世的嬰兒記不清父母慈愛的笑容;但是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,卻是把你憋氣的一瞬間,都看在那雙黃澄澄的眼裡了。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