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

本性

這次回台灣,住在家隔壁,一位從小看到大的鄰居媽媽得了老年癡呆。

她年輕的時候有一個大嗓門,罵起兒子老公,像是石敢當似的,可以河東獅吼到河底下,再配上一雙圓滾滾的杏眼,根本嘴巴還不用張開,那表情就夠嚇人了。自從二十多年前出國,我就很少再看到她,聽說她時好時壞,有時認得幾十年前的鄰居,有時又連自己的女兒都不認得。

一次爸爸在門口看到她,跟她打招呼的時候,她很狐疑的看著爸爸問:「你是誰?你為什麼要跟我說話?」

爸爸說:「我是阿丁啊!」

她瞪了爸爸一眼:「誰認識你?」然後碰的一聲關上大門。

爸爸想她生病了,當然不跟她計較,但是過了幾天,她在附近的街上看到爸爸,不知怎麼的又認得爸爸了。

爸爸經過上次的經驗,於是沒有跟她打招呼,這次她叫住爸爸,很生氣地說:「你是看不起我還是怎麼的?看到我裝作不認識?」

然後罵罵列列的一路走回去。

回到家爸爸說起這件事,末了加了句:「她從以前就是這樣。」

我一直有個疑慮,當人得了失憶症,不管是老年還是青年,一個人的個性會改變嗎?從鄰居媽媽的行為看來,她失去的是記憶,而不是她個性上的優、缺點。她年輕的時候就有個暴躁脾氣,現在儘管她不認得周圍的人,她的個性還是沒變。


記得看過一些利用催眠療法的醫生、靈異體質的人寫,關於人的前世。發現他們都提到一個共同點:一個人的個性是有連貫性的,也就是上輩子我們是怎樣的個性,如果不做任何的努力,這一世、下一世…也將有著類似的個性。

每當我看到這裡,就開始尋思,那我最好把這輩子的缺點改一改,不是有句話說:習慣決定行為,行為決定個性,然後個性決定命運嗎?那我如果把這輩子的壞脾氣、小心眼、愛八卦的劣根性改掉,下輩子是不是就有個幸福美滿的人生?

後來又看到一些開悟的人說:所謂幸福,不是你擁有多少錢,或是你長得多美多帥,而是你活在當下,享受你現在擁有的。那我每天打開電腦看著水果新聞,格格笑的不亦樂乎,不也是幸福?

當然不是,這只是懶散而已,對個人的進化是沒有什麼幫助的。印度哲學家奧修曾經發表很多具有革命性的理論,我最記得的一句話就是:不管你做什麼,改變就對了。改變你吃的東西、你每天回家的路線、你聽的音樂、你看的書…。

對大多數人來說,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因為我們都習慣待在自己的「舒適區」,習慣以前的做法,不管對錯,因為一直以來都是這麼做。我想奧修這話的重點是,一旦改變你的行為,你的個性也會受到影響而改變。那就是為什麼有許多宗教對自殺如此敘述:自殺者並不能藉由結束生命而脫離苦海。如果自殺者不改變本身的想法、個性,還是很有可能走上同一條路,做同樣的選擇。

不管有沒有來世,對一些由來已久的積習,是有改變的必要,尤其是當有人問起:「為什麼這麼說(做)?」

如果答案是:「因為以前就是這樣。」

那表示我們是按照習慣而做,而這習慣可能從一開始就錯了,只是長年下來,它已經在我們的個性裡,落地生根。錯的這麼遙遠,連為什麼都忘了。

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