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天技巧
每年夏天回台灣,早上我都到家後面的小學操場快走。那是個非常熱鬧的運動場,除了有各種運動團體以外,操場上的跑道更是集結不少快、慢跑者,和散步的群體。
在那運動的人幾乎都是住在附近幾十年的老鄰居,即使不熟,看久了也會點個頭打招呼。今年我和姐姐一起回台灣,她慢跑、我快走,所以每天早上不到五點,我們就一道出門運動。雖然每年才露面一段時間,從前年開始我們也慢慢跟那些早起的跑者打招呼,有時還會聊上幾句。
那些慢跑者幾乎大半是歐吉桑,他們一看到有新面孔,尤其是女性,都會很熱情的上前交談。去年我每天都戴著耳機,邊走邊聽音樂,跟他們互動不多,倒是姐姐被他們逮到了幾次,因為都同樣是慢跑者,跑著跑著,很容易就同手同腳了。他們其實都很友善健談,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,姐姐也知道了哪個人家裡開早餐店、那個人開計程車,誰跟誰是住上下層的,誰家的孩子多大了。
今年我忘了戴耳機回台灣,心想反正不到兩個月,沒有必要買個新的。頭一天和姊姊到操場,去年的那些熱情歐吉桑馬上認出姐姐,她一開始跑步,他們馬上就追趕上去,表示他們的歡迎。我走著走著,忽然聽見後面傳來一個聲音:「丁小姐,妳今年沒有戴耳機噢!」
猛一回頭,看到一位六十幾歲,光著上身的男人,在我的右後方快步走上來。
「…呃…今年忘了帶…」我趕緊在腦中倒帶一遍:「我見過這個人嗎?」
「妳們是姊妹哦?」他指指在操場另一邊的姊姊問。
「…對啊…」我腦裡還在倒帶,沒有這個人的影像。
「妳們去年好像沒有同時回來?」他接著說。
「這個人怎麼連我們去年一前一後的行程都知道?」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失智,也許去年就認識這個人,也跟他解釋過姊姊為了機票可以便宜好幾百元,所以早我三個月回來。
「我知道妳爸爸每天也出來走路喔!」他看我一臉困擾的樣子,幫我省了心思。
原來他早就認識爸爸,也知道我們姓什麼,不住在台灣。我鬆了口氣,原來他也是住附近的鄰居,偶而會跟爸爸聊聊,所以知道我們情形是很正常的。
以後的每天早上,他一看到我都會走上前來打招呼,順便聊幾句。
老實說,你要是能找到話題,我也能跟你聊,問題出在他的話題讓我總是接不下去,甚至有種啞口無言的感覺。
例如他會問一句,然後自己回答一句:「妳住美國哪裡?」,「我以前住亞利桑納州,還在賭場工作喔!」
然後又接著說:「他們要給我辦綠卡,但是我不要,我不喜歡美國,所以回台灣。」
找不到接下去的話,我只好學我姪女的口頭禪:「這樣喔!」
有次他又趕上來問我:「妳到過日本沒有?」
我正要開口說我老公是日本人,他馬上接著說:「我在日本住過二十幾年喔!」
我問了一句很白癡的問題:「那你一定很會說日文嘍?」
他聲如洪鐘的回我:「你沒聽我說過日文嗎?」
第二天,聽見他跟一個九十多歲,耳背的老人在站在操場的一旁大聲地挌日文。
後來我發現他的話題都是繞著他自己打轉,事實上他並不在乎你的回答。我總是回「嗯」、「這樣喔!」,偶爾加句「你很厲害喔!」
他才滿意地離開。
有次我走了一會兒,他又跟上來打招呼,我心想:「這次你又要展現什麼?」
他做了個手心按在肚皮上畫圈圈的姿勢,帶著戲謔的口吻說:「你爸爸每天走路都用手這樣摩擦他的肚子是什麼意思啊?」「哈哈哈,這樣他的肚子會變小一點嗎?」
我聽了不出聲,心想:「別開口,不然大家就難看了。」
他看我低下頭不說一句話,又重複了一次。
我抬起頭看了他一眼,冷冷地回他:「他高興就好。」
然後加快腳步走開。
接下來的幾天,一看到他走內圈,我就靠到外圈,他總是隔著幾個跑道,大聲地叫著:「丁小姐,妳走的好快啊!」然後又加了句 :「這是我的第22 圈!」
我把頭撇到另一邊翻白眼,心裡想:「我有問你嗎?」
正想著他也許察覺到我有意迴避他,有一天他又趕上來說:「我已經走了15 圈,有點累了!」
「那就別走了。」我回他。
「沒關係,我可以陪妳走一圈。」他接著說:「妳去過南非沒有?那是個好地方!我二十幾年前就去過了!」
「……」腦中所有的社交辭令頓時一片空白,我只聽見自己說了句:「你別陪我!今天我只想慢慢走。」
然後我走向外場。
我自認是個很能聊的人,只要不是自我膨脹、詆毀他人的話題,我都可以做一個很好的聽眾及談天者。雖然聊天免不了會八卦,但是如果所有的話題都是吹捧自己,而不在乎別人的回答,你可以美其名說這是「分享」,別人可能覺得這叫倒垃圾,只是倒的是包裝精美的垃圾。
聊天其實並不需要什麼技巧,那本來就是想到什麼說什麼,輕鬆自在的社交之一。唯一要注意的是,「You are what you talk」。如果你的聊天對象實在太沉迷於他自己的世界,那就不必太在乎他說了些什麼,因為你的回應與否,他其實也不在乎。
在那運動的人幾乎都是住在附近幾十年的老鄰居,即使不熟,看久了也會點個頭打招呼。今年我和姐姐一起回台灣,她慢跑、我快走,所以每天早上不到五點,我們就一道出門運動。雖然每年才露面一段時間,從前年開始我們也慢慢跟那些早起的跑者打招呼,有時還會聊上幾句。
那些慢跑者幾乎大半是歐吉桑,他們一看到有新面孔,尤其是女性,都會很熱情的上前交談。去年我每天都戴著耳機,邊走邊聽音樂,跟他們互動不多,倒是姐姐被他們逮到了幾次,因為都同樣是慢跑者,跑著跑著,很容易就同手同腳了。他們其實都很友善健談,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,姐姐也知道了哪個人家裡開早餐店、那個人開計程車,誰跟誰是住上下層的,誰家的孩子多大了。
今年我忘了戴耳機回台灣,心想反正不到兩個月,沒有必要買個新的。頭一天和姊姊到操場,去年的那些熱情歐吉桑馬上認出姐姐,她一開始跑步,他們馬上就追趕上去,表示他們的歡迎。我走著走著,忽然聽見後面傳來一個聲音:「丁小姐,妳今年沒有戴耳機噢!」
猛一回頭,看到一位六十幾歲,光著上身的男人,在我的右後方快步走上來。
「…呃…今年忘了帶…」我趕緊在腦中倒帶一遍:「我見過這個人嗎?」
「妳們是姊妹哦?」他指指在操場另一邊的姊姊問。
「…對啊…」我腦裡還在倒帶,沒有這個人的影像。
「妳們去年好像沒有同時回來?」他接著說。
「這個人怎麼連我們去年一前一後的行程都知道?」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失智,也許去年就認識這個人,也跟他解釋過姊姊為了機票可以便宜好幾百元,所以早我三個月回來。
「我知道妳爸爸每天也出來走路喔!」他看我一臉困擾的樣子,幫我省了心思。
原來他早就認識爸爸,也知道我們姓什麼,不住在台灣。我鬆了口氣,原來他也是住附近的鄰居,偶而會跟爸爸聊聊,所以知道我們情形是很正常的。
以後的每天早上,他一看到我都會走上前來打招呼,順便聊幾句。
老實說,你要是能找到話題,我也能跟你聊,問題出在他的話題讓我總是接不下去,甚至有種啞口無言的感覺。
例如他會問一句,然後自己回答一句:「妳住美國哪裡?」,「我以前住亞利桑納州,還在賭場工作喔!」
然後又接著說:「他們要給我辦綠卡,但是我不要,我不喜歡美國,所以回台灣。」
找不到接下去的話,我只好學我姪女的口頭禪:「這樣喔!」
有次他又趕上來問我:「妳到過日本沒有?」
我正要開口說我老公是日本人,他馬上接著說:「我在日本住過二十幾年喔!」
我問了一句很白癡的問題:「那你一定很會說日文嘍?」
他聲如洪鐘的回我:「你沒聽我說過日文嗎?」
第二天,聽見他跟一個九十多歲,耳背的老人在站在操場的一旁大聲地挌日文。
後來我發現他的話題都是繞著他自己打轉,事實上他並不在乎你的回答。我總是回「嗯」、「這樣喔!」,偶爾加句「你很厲害喔!」
他才滿意地離開。
有次我走了一會兒,他又跟上來打招呼,我心想:「這次你又要展現什麼?」
他做了個手心按在肚皮上畫圈圈的姿勢,帶著戲謔的口吻說:「你爸爸每天走路都用手這樣摩擦他的肚子是什麼意思啊?」「哈哈哈,這樣他的肚子會變小一點嗎?」
我聽了不出聲,心想:「別開口,不然大家就難看了。」
他看我低下頭不說一句話,又重複了一次。
我抬起頭看了他一眼,冷冷地回他:「他高興就好。」
然後加快腳步走開。
接下來的幾天,一看到他走內圈,我就靠到外圈,他總是隔著幾個跑道,大聲地叫著:「丁小姐,妳走的好快啊!」然後又加了句 :「這是我的第22 圈!」
我把頭撇到另一邊翻白眼,心裡想:「我有問你嗎?」
正想著他也許察覺到我有意迴避他,有一天他又趕上來說:「我已經走了15 圈,有點累了!」
「那就別走了。」我回他。
「沒關係,我可以陪妳走一圈。」他接著說:「妳去過南非沒有?那是個好地方!我二十幾年前就去過了!」
「……」腦中所有的社交辭令頓時一片空白,我只聽見自己說了句:「你別陪我!今天我只想慢慢走。」
然後我走向外場。
我自認是個很能聊的人,只要不是自我膨脹、詆毀他人的話題,我都可以做一個很好的聽眾及談天者。雖然聊天免不了會八卦,但是如果所有的話題都是吹捧自己,而不在乎別人的回答,你可以美其名說這是「分享」,別人可能覺得這叫倒垃圾,只是倒的是包裝精美的垃圾。
聊天其實並不需要什麼技巧,那本來就是想到什麼說什麼,輕鬆自在的社交之一。唯一要注意的是,「You are what you talk」。如果你的聊天對象實在太沉迷於他自己的世界,那就不必太在乎他說了些什麼,因為你的回應與否,他其實也不在乎。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