負面心態
一個多月以前開始,為了挑戰自己的寫作能力,連續寫了幾篇微小說。
發現寫小說實在很花功夫,因為人物一旦上場了,你就得趕緊編造一個環境,讓主人公的個性,蘊育在這個量身訂做的空間裡,理直氣壯的成熟。很多時候是寫了一半,發現走偏了,只好整個故事重來;不然就是主角長得太快,超乎我控制的範圍,於是篇幅只好不停的加長,以趕上主人公的腳步。
小說和部落格最大的不同是:部落格大多依據當時發生在我周圍的事,發出的感觸而隨口說出來的話;而小說則是比較觸碰到作者深處,對人性的看法而決定故事的走向。有位朋友看了我的微小說,給了我一個很客觀的想法:我的小說有點負面。
其實我也注意到,當初寫部落格的用意,有一部分是療癒的想法。我以為自己是蠻樂觀的,寫出來的文章能給人一些暫時的輕鬆。開始寫微小說才發現,雖然那些主人公都是我小時候聽過、或遇過的人,而這些有著負面個性的人,原來一直在我淺意識裡,甚至不用費心去找,他們等不及的就一個個粉墨登場了。
這讓我有了重新省視自己的機會:也許我本性其實是很負面的?
前陣子看過一本書,作者 Rhonda Byrne 曾經陸續出了「秘密」、「力量」等暢銷書,最近又出了一本「魔法」,大意是如何藉由感謝,而達到心目中的願望。
老實說,我覺得因為有所求而感謝,這種「談條件」的感謝有些太過功利,我並不贊同。但是我照著作者的說法,每一天在筆記本上記下十件讓人感激的事,倒是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很幸運的人,因為除了每天例行的十件感謝箴言,還有不同的感謝重點:連我身上的每個器官都被我謝過一遍了。就在我覺得我的靈魂已經脫胎換骨,不用投胎就自動上升一個等級時,有天去紐約被警察攔了下來,因為兩個坐後座的女兒沒有繫安全帶,一下就給了我兩張罰單。
要知道,罰錢事小,但是罰單附帶的點數,有時會讓你的保險費翻個兩倍。那天晚上我上臉書和幾個姊妹淘說到這件事,氣得我髒話都出口了。這麼一件小事,我的感恩靈魂馬上就被打回原形。想想,平時沒事做個樂觀的人當然很容易,難就難在當你遇到不順遂的事,還能一笑泯恩怨,那才是真功夫。
忘記是哪位作者寫的:當個負面的人比正面的人更容易。
這是一句中肯的話,因為要當一個正面樂觀的人,需要花時間改變自己對他人的批判,或是包容別人與我們的不同;但是一句 抱怨的話,就有可能把你的努力化為烏有。
後來我再也沒有打開那本感恩筆記本,雖然有時候忍不住還是有些負面的想法,但是勉強寫下的東西,還不如自己時時刻刻的提醒,來得有價值。老實說,當回去念自己寫的微小說,我還會有一種「蠻有深度」的自我膨脹感。
也許這是一種另類的正面?
發現寫小說實在很花功夫,因為人物一旦上場了,你就得趕緊編造一個環境,讓主人公的個性,蘊育在這個量身訂做的空間裡,理直氣壯的成熟。很多時候是寫了一半,發現走偏了,只好整個故事重來;不然就是主角長得太快,超乎我控制的範圍,於是篇幅只好不停的加長,以趕上主人公的腳步。
小說和部落格最大的不同是:部落格大多依據當時發生在我周圍的事,發出的感觸而隨口說出來的話;而小說則是比較觸碰到作者深處,對人性的看法而決定故事的走向。有位朋友看了我的微小說,給了我一個很客觀的想法:我的小說有點負面。
其實我也注意到,當初寫部落格的用意,有一部分是療癒的想法。我以為自己是蠻樂觀的,寫出來的文章能給人一些暫時的輕鬆。開始寫微小說才發現,雖然那些主人公都是我小時候聽過、或遇過的人,而這些有著負面個性的人,原來一直在我淺意識裡,甚至不用費心去找,他們等不及的就一個個粉墨登場了。
這讓我有了重新省視自己的機會:也許我本性其實是很負面的?
前陣子看過一本書,作者 Rhonda Byrne 曾經陸續出了「秘密」、「力量」等暢銷書,最近又出了一本「魔法」,大意是如何藉由感謝,而達到心目中的願望。
老實說,我覺得因為有所求而感謝,這種「談條件」的感謝有些太過功利,我並不贊同。但是我照著作者的說法,每一天在筆記本上記下十件讓人感激的事,倒是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很幸運的人,因為除了每天例行的十件感謝箴言,還有不同的感謝重點:連我身上的每個器官都被我謝過一遍了。就在我覺得我的靈魂已經脫胎換骨,不用投胎就自動上升一個等級時,有天去紐約被警察攔了下來,因為兩個坐後座的女兒沒有繫安全帶,一下就給了我兩張罰單。
要知道,罰錢事小,但是罰單附帶的點數,有時會讓你的保險費翻個兩倍。那天晚上我上臉書和幾個姊妹淘說到這件事,氣得我髒話都出口了。這麼一件小事,我的感恩靈魂馬上就被打回原形。想想,平時沒事做個樂觀的人當然很容易,難就難在當你遇到不順遂的事,還能一笑泯恩怨,那才是真功夫。
忘記是哪位作者寫的:當個負面的人比正面的人更容易。
這是一句中肯的話,因為要當一個正面樂觀的人,需要花時間改變自己對他人的批判,或是包容別人與我們的不同;但是一句 抱怨的話,就有可能把你的努力化為烏有。
後來我再也沒有打開那本感恩筆記本,雖然有時候忍不住還是有些負面的想法,但是勉強寫下的東西,還不如自己時時刻刻的提醒,來得有價值。老實說,當回去念自己寫的微小說,我還會有一種「蠻有深度」的自我膨脹感。
也許這是一種另類的正面?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