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

變相獎勵

在我們中文學校裡,長久以來有一個獎勵方式:每個學生只要出席當天 2/3 的課程,即可以得到15點,如果表現特別好,還可以得到額外的點數。除此之外,每個月由老師決定班上的模範生,除了得到一張50點的特別獎,還可以與其他班的模範生照相,刊登在學校的網站上。模範生獎是所有點數裏最高的,所以每個人都希望當上這個月的模範生。但是由誰當模範生是老師決定,通常學生不服氣,也只有接受的份。

通常我選模範生的標準是看學生上課表現,只要遵守秩序、上課認真,成績倒還沒有那麼重要。有些學生的回家功課是爸媽逼著寫,考試成績也不錯,但是在課堂上就是不認真,不是喋喋不休,打擾其他學生,就是做別的事:比如看課外書、趴在桌上假裝睡覺。這樣的行為當然無法當上模範生。

一次有位家長跑來問我:「為什麼我兒子從來沒有當上模範生?他考試的成績是最好的。」
「他的成績是很好,但是如果上課能守秩序,他就能當上模範生了。」我解釋給她聽。
有些孩子跟父母陳述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時候,往往會選擇性的透露部分的事實,再配上一臉委屈,很多父母會因此而被煽動。
那已經是下學期了,看來她忍了一個學期,再也忍不住,得知她的孩子這個月又當不上模範生時,有意無意的跟他兒子說了句:「看來這個老師不喜歡你。」然後轉身離開。

有次上課問問題,有個學生舉起手來,我以為他要回答,沒想到他先問了我一句:「我們回答問題有點數可拿嗎?」
我以為沒聽清楚,於是問他:「你是指答對了嗎?」
「不,只要我們回答,你就給我們點數。」這次我聽懂了。
「沒有!」我斬釘截鐵地說。
「喔! Come on!我來上課,我媽都給我錢!」他大聲的抗議。
不知道他說的是不是真的,但是每個家庭有不同的價值觀,這不在我的權限範圍之內。
「你是為你自己而回答,不是為我。」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話。

後來我們分組玩搶答遊戲,獲勝的那組可以得到額外的點數。有個小男生平常就很好勝,在第一堂的抽籤分組,跟他搶答的對手比較慢,於是他得了很多分。到了第二堂,我重新抽籤分組,這次他的對手是班上最好的學生,於是幾次的搶答,他都沒能拿分。

後來他索性把帽子蓋在頭上,拒絕回答任何問題。這樣一來,他的對手輕輕鬆鬆就連拿了幾分。當我轉過頭,在白板上計分的時候,他椅子一推,氣呼呼地跑出教室。
全班先是一陣安靜,然後有個大男生馬上說:「嘿!不公平!那我們也可以下課了嗎?」
他一臉挑釁的看著我問。
「你要出去可以,得先跟我說一聲,如果一聲不響就出去,你可以不用再回來。」我壓低了聲音說。
「我還沒下課,想出去的就出去。」我眼睛巡視全班了一遍說,連平常最調皮的男生都乖乖坐好。

後來我也沒去找那小男生回來,因為他媽媽曾為了兒子在眾人面前跳舞,我沒給他四百點而來跟我討公道,他爸爸因為他遲到沒來考試而問我課堂規則。領教過他的告狀和父母的責難,我決定沉默以對。

曾幾何時,學生和家長為了得到點數或分數,不問過程,只看結果。有時我把點數卡放在桌上讓他們自己拿,有的學生會多拿幾張,然後若無其事地回座位。不管孩子是為了點數或是父母的錢而來上學,還是父母自己跑來要,至少這個獎勵制度給我們一個機會好好想想:孩子們就算沒有任何獎勵,是否也會做一樣的事,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就表示動機是因為獎勵而存在,而那獎勵,其實只是變相的賄賂。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