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

無知的價值

記得幼稚園大班第一次接觸鋼琴,可能受到鄰居的影響,住附近的女孩們一窩蜂的跑去學鋼琴。自己生了女兒,到了她們入學的年齡,我也開始尋思,讓她們學習些音樂。

倒不是將來要她們上音樂學校,或是趕時髦。在我們升學主義掛帥的年代,國中那幾年,鋼琴成了我抒發情緒的管道之一。那時心情不好,又找不到人說話的時候,鋼琴幫我解了不少怨氣。

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鋼琴,一則我自己會彈,二則家裡就有台現成的電子琴。剛開始女兒們也跟著我認琴譜、在鋼琴上按下大小調的黑白鍵,慢慢地彈起簡單的童謠。後來暑假回台灣,她們的表姊在家附近的音樂教室學長笛,我乾脆帶著她們兩個一起去報名鋼琴和小提琴,當作是她們的暑期活動。

那兩個月裡,我把她們帶進音樂教室以後就離開,她們倆待在練琴室裡,先練鋼琴,再拉小提琴,然後等著老師進來。每天一、兩個小時很快就打發了,我從來不知道她們的進度,只確定老師今天有出現就好。

回到美國以後,有天我要求她們彈一條曲子聽聽。她們很隨興的打開琴譜,開始彈起來。還沒彈到幾節,我就聽出來不對勁了。
「等等,這個音彈錯了,應該是這樣…」我走過去在鋼琴上按下一個琴鍵。
女兒看了我一眼,沒說什麼,繼續彈下去。
「哎!這個拍子不對,太慢了!」我用手打著膝蓋,提醒她正確的拍子。
女兒皺了皺眉頭,不耐煩地說:「媽媽,你可不可以讓我彈完?」
我讓她繼續彈著錯誤百出,剩下的半條曲。
「怎麼樣?」女兒回過頭來問。
以學了兩個月的成績來說,也許她彈的算不錯,但是以我自己對鋼琴了解的程度,大概可以找出十個以上的錯誤。
「嗯…不錯啦!…可是如果這個地方再慢一點…」我忍不住指著琴譜的一處說。
女兒一副掃興的樣子看著我。雖然我知道讓她們自由發揮的理論,但是知道錯誤在哪,而不去指正,就像看到家裡有堆垃圾而要我視而不見。後來我決定讓她們先專心學小提琴,如果沒興趣再換鋼琴。

剛開始的時候,她們拉出來的曲子,聽起來就像小豬叫,本來拉的是低音,忽地拔高一聲,聽起來是弓不小心拉到了其他的絃,停不下來乾脆一路滑出去。我聽得實在難受,又對小提琴一竅不通,無法給她們任何意見,於是每當她們練習的時候,我就躲在廚房做飯,不然就是進房間看書,免得耳朵受罪。到了第二年,她們拉得稍有進步,我才有辦法坐下來欣賞,雖然聽起來不再像動物的叫聲,但是也不知道要如何指正她們,只好由她們去。期間我不停地試探她們是否要繼續的意願,她們看起來似乎沒有要停的意思。

今年進入第三年,她們有機會參加當地的少年樂團,每星期二晚上接她們回來,坐上車,她們倆姊妹就開始哼唱她們負責的那部分,一路到家。有天小女兒在回來的路上說:「媽媽,我真的很高興能參加這個樂團。」
「是嗎?可是我沒辦法幫你…」話到嘴邊就停住了,對向來沒辦法參與的小提琴技巧,我有著深深的愧疚,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她們喜歡上小提琴的原因了。很多事情都是要靠當事人自己摸索才能理解的,那是她們學習的一部分。她們要到處試試,在一百個錯誤裏,找到那個錯的最少的,再慢慢修正成屬於她們自己的一部份。也許有經驗的前輩可以為你指出一條正確的路,讓你少花點工夫,但是那是別人的成果,要把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份,就得自己去試,直到你的經歷跟心靈融合。

現在她們偶爾還是會拉出像小豬啼叫般的聲音,尤其當她們拿到一支新曲的時候。這個時候我就戴上耳機,聽下載的音樂。這些錯誤的地方也許要花好幾堂課才能被糾正,至少戴上耳機的我,聽不到她們拉破的音符,或是她們一時的喪氣話。無知在很多地方會造成不可挽救的遺憾,但是對家裡正在學習的孩子來說,父母對那領域的無知,有時是他們自由飛翔的天堂。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