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

既定印象

英文有一個字「stereotype 」,中文的意思是既定印象。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是大一上初級心理學的時候,教授在班上問學生對每個種族的 stereotype。那天同學們都很踴躍發言,我唯一聽得懂也還記得的是,有人說到亞洲人「smart」、多明尼加人是「trouble makers」。



二十幾年在美國生活下來,發現這個國家真是民族大熔爐,不僅移民第一代,對其他族裔有明顯的既定印象,連到下一代、下下一代,似乎也難免殘留來自祖先輩的影響。

讓我驚訝的是,女兒們這個年紀的同學,應該都是在美國出生的第二代、甚至第三代,這些孩子全部都是道地的小老美,但是在學校裡,同學之間大部分還是依照種族而形成小團體,如果不是按照祖先的原生國家,起碼也是地理環境接近的種族。

其實這也不難理解,孩子被父母的生活習慣、價值觀念而扶養長大,所以會跟具有類似文化背景的家庭們較深的接觸,但是孩子愈大,這種情形可能就慢慢淡化,畢竟自己的生活經驗還是強過上一代的想法。

女兒們小的時候,我有很多機會在公園或是書店、學校裡認識不同族裔的家庭,我自己的經驗是:來自同一個國家,甚至同一塊大陸的家庭會有比較多的接觸機會,至少第一眼會比其他國家不同種族的來得有「眼緣」,但是最後未必持續下去;我主動聯絡再續前緣的,基本上是父母之間互動輕鬆不做作、孩子家庭教養還不錯的。不知道是不是巧合,一個是猶太家庭,一個是印度家庭,都是來自亞洲大陸。

即使現在世界村及移民已經很普遍,人們對於種族之間的既定印象,似乎依舊根深蒂固。比如說,亞洲父母是出名的在乎孩子學業成績、白人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體育表現和人際關係,這是粗分的兩條,細分的還有:中國人數學好、印度人電腦強、猶太人精打細算、日本人有禮貌、美國人對孩子開明、韓國人團結。。。。

老公周末經常去女兒的日文學校幫忙打雜,這個毎周末上一次課的學校辦得很正式,不但全天制,日本各種文化活動,和夏季的運動會都不含糊,所有道具從日本運過來,並且在周末上課的日子雇用當地的美國警察,在學校四處遊走維持安全。有次為了要布置活動,老公要求警察打開陽台的出口,答應放學前會把門窗關好。活動結束後,老公去檢查一遍,回去找到那位警察告訴他一切恢復原狀了,問他要不要親自去看。

「不用了,日本人很守規矩,答應了就會辦到。」美國警察說。

雖然現在的日本人不見得還保有那樣的美德,但是一個民族能有這種正面的既定印象還是不錯的。日本人是出名的有禮貌,但是今年暑假去日本玩的時候,這種既定印象就不復存在了。

那天下飛機時已經很晚,老公早我們兩天到日本,他在機場大廳接到我和女兒,我們全家就去巴士站搭機場接駁巴士去飯店。我們上的是最後一班巴士,所以幾乎全部滿座,我和女兒們最後上去,走到後面,兩個日本年輕人一前一後靠窗坐著,旁邊座位放著他們的小提包,兩隻腳大大敞開,佔位的意味非常明顯。他們旁若無人的交換手機上遊戲的撇歩,我心想:「既然是朋友,為什麼不坐在一起,還空著旁邊的座位不讓其他人坐呢?」

老公已經帶著女兒們坐在前面的空位,其他人看後面一眼就往前走,找其他的座位坐下,我站在這兩個年輕人旁邊看著他們,他們知道有個歐巴桑瞪著,還是大聲的比較自己手機上遊戲的分數 。後來最後一排有個年輕人把走道中間給小孩坐的小座位拉開,示意我可以坐下,等到乘客們都有座位了,巴士才開動。

下車前,我走到他們旁邊,用很慢的英文對著他們說:「你們知道有人沒座位,還佔著空位是很不道德的嗎?」

他們倆個慢慢抬起頭,一副「死老太婆,妳想怎樣」的表情看著我,我又重複了一遍,並加了句:「我知道你們聽的懂。」

後面幾排年輕人鴉雀無聲,然後那兩個年輕人大概是用日文粗話罵我,我不在乎他們說了什麼,倒是很失望現在日本人的禮貌消失了嗎?

既定印象一旦形成了,想要改變那是難上加難,也許要過好幾代,才能慢慢從我們的成見中消除。

多得是不在乎孩子成績的亞洲父母、怕自己孩子被霸凌的非洲裔家長、白人宅男宅女。無論好與不好,不給任何人貼標籤,是打破既定印象的第一步。你會發現在人性上,每個種族,其實都差不多;而真正造成種族分別的是,我們自己那個根深蒂固的既有成見。




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