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

給予者

從大女兒懂事開始,我就有個疑問:她到底像我和老公之中的誰?


她三歲第一天幼幼班上學回來,就把學校發的每人一片,小孩掌心大小的巧克力,硬是掰成了四塊,留到晚飯後大家一起吃。剛開始我會給予讚美,畢竟這麼小的孩子有分享的概念是很難得的。接下來每天的小魚餅乾、杯子蛋糕、迷你甜甜圈、猶太圈圈餅。。。她都有辦法分成四份,然後小心翼翼的用衛生紙包起來,塞在口袋裡帶回家。清理了幾次口袋裡的殘渣之後,我跟她說以後就在學校把點心吃了,不要再帶回家。她聽了沒說什麼,第二天還是照常拿出衛生紙包的點心放在桌上。

那時她班上有一個家裡非常受寵的小男生,他的媽媽常常來學校告狀,說哪個頑皮的孩子又欺負他兒子,要老師特別注意一下這種霸凌的情形。老實說,三歲的男孩大部分都調皮,如果又碰到教養鬆散的父母,一個班出了幾個類似的孩子,那老師真的會分身乏術,能顧得到孩子的安全已經不錯了,哪來的精神去照顧你兒子是不是被旁邊的同學嘲笑,還是搶了你孩子的零食。

那個小男孩的媽媽在抱怨了全班的同學一圈之後,我大女兒是唯一被她認可的「好孩子」,於是那年他們兩個成了好朋友。

後來大女兒升上小學後,發現她每年的朋友幾乎都有一個特色,就是在學校不太受歡迎的孩子,沒有其他的同學接納,然後跑過來跟女兒成為朋友。

上初中之後她的朋友漸漸多了起來,其中有一個女孩,校外活動樣樣參加,功課卻面臨全數不及格邊緣,她爸媽特別為她請了個大學生家教,幾個月下來成績還是沒有起色。有天學校的指導老師建議她去找我女兒給她做特別輔導,我第一個疑問是:這應該是老師的工作吧?

後來兩個女生商量的結果是:要我女兒放學後先回家,等到那女生課後活動結束後,再讓我開車到圖書館,把女兒送去給那女生做特別輔導。

我先深吸一口氣,免得中文三字經和英文一字經一併吐出,幸好最近念了點經書,知道這個嗔心要起來之前的預兆。

「甜心,妳覺得她這樣要求對嗎?」

多年來從老美身上學到的一點,就是要說重話之前,前面要加個「蜜糖」、「寶貝」之類的主詞來甜甜嘴,緩和緩和即將要升起的火氣。

「沒辦法啊!她比我忙嘛!」女兒聳聳肩的說。

就這麼兩句,我敗下陣來。

如果她出力的人都不計較了,那我還有什麼好說的?

後來每周一天,女兒固定到圖書館幫她同學從數學、英文、科學、歷史全部包下來輔導。昨天她回家,說同學的媽媽很高興,因為以往付費的家教一點進步都沒有,反而是免費的輔導還看出成效了。

看她那天晚上熬夜做完自己的功課,我忍不住又問:她到底像我還是她爸爸?

忽然發現這問題根本是往我們臉上貼金:我跟老公都沒有這種修養。


記得「與神對話」裡面看到過這麼一段,神跟作者說:有些人生下來就是個給予者,無私的奉獻對給予者來說,是很自然、毫不勉強的事。

於是作者問:「那我算是個給予者嗎?」

神回答:「如果你還會這麼問,那就不是了。」

因為一個天生的給予者,當他們在做的時候,從來沒有想到他們是在「給予」,對他們來說,給予這件事就像是吃飯、睡覺那麼自然,做完就忘了,不會放在心上,或是拿來說嘴。

這兩年接下學校教務之後,跟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,每個人都是我的上司。因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:「我是來幫忙的。」

姑且不論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受惠於這裡,金錢報酬是否成正比,對於這種「再三聲明」的給予者,我只能感謝、再感謝。就怕來幫忙的人不滿意,半途丟下一句:「我只是來幫忙的!」

然後瀟灑的揮揮衣袖,帶著滿身的功德,很有尊嚴的離開。這種非營利機構的資金極其有限,來做事的人經濟上沒得到應有的待遇,態度上就高了一截,這是正常的人性。記得有位前輩說過,來這裡做事的人不可能是為了錢,因為薪資太低,所以一定要讓他們感到被尊重,也就是要捧得他們心花怒放。可惜我個性駑鈍不懂得官場文化,前前後後得罪了不少給予者。

作為一個天生給予者是極其寶貴的,至少他們周圍的人就受惠甚多,最重要的是,他們做完後,那些感覺就如甘霖般的消失、蒸發,他們不要你記得,因為連他們自己都不記得。

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