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

扭曲的分享

記得小時候,爸媽有一對夫妻朋友,感情很不好,三天兩頭就吵著要離婚。因為都是認識十幾年的朋友,於是每當他們鬧得兇了,就跑到我們家來,請爸媽評評理。


吵架就是這樣,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。有次當那先生說他如何受不了老婆的脾氣,他太太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說:「你就是這樣,從來沒對我滿意過…」。
「我難道不能跟妳分享我的感覺嗎?」顯然先生是吵架的箇中翹楚,一句我這是在「分享」,就把太太的嘴堵住了。

那時我聽到先生的這句話,覺得也頗有道理的,他為什麼不能分享他的感覺呢?但是聽到最後,發現他每句話都是指責和抱怨,然後再加上一句:「我只是要跟妳分享我的想法。」
長大以後,發現喜歡跟別人「分享」的人還真不少。舉凡人生觀、教育觀、愛情觀、價值觀…。當然這是個民主的社會,每個人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看法,理念不和的,聽聽就好,以後別開這個話題,也不至於傷感情。但是前提是,談話的雙方都要有這個共識。

當我們跟朋友聚會時,談到興頭上,難免會滔滔不決的發表自己的意見。我的觀察是,如果對方沒有接話,或是改變話題,那就要住嘴了;如果你還是急於跟大家「分享」,最好是重新找另外一群人。這種情形在面對面的時候,只要懂得察言觀色,通常不是太難。但是如果是在社交網站上,碰到樂於「分享」的人,就要看彼此的交情和修養了。

分享應該是一件美事,如果你確定對方真的有興趣知道,你的生活點滴、你的想法,那就達到了分享的意義。如果只是一味的,把你想表達的丟出來,這就變得有點暴力了。尤其在公開的社交網站上,節制尤其重要。在我們並不知道其他人的想法下,以言論自由或分享為名,滿足個人慾望為實,這會是一個危險的社交手段。

要如何辨別,什麼時候該分享?或分享多少?其實別人有興趣,自然會開口問。如果有人問了,有節制的發表,是成熟的表現,也是對別人的一種禮貌,答案就是這麼簡單。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