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色的執著
昨天是中文學校開學第二個禮拜,通常第一個月,總是有很多新的家長,帶著小孩遊走於課堂之間。第一堂課開始,有位媽媽帶著兩個孩子進來。「不好意思,我正在幫他們找間好的中文學校,可以到你的教室旁聽嗎?」於是她與兩個孩子坐在教室的最後面,跟大家一起上課。
因為旁聽生沒有課本,加上我並沒有讓他們參與課堂活動,她的孩子們看起來百般無奈,趴在桌上發呆。下課後,她的孩子如釋重負地對媽媽說:「我們可以走了嗎?」通常這麼大的孩子,還被家長拉進來上課,大概在學習中文方面,沒有很大的興趣。「老師,我很喜歡你的班喔。」媽媽走向我,出乎我意料的說。「喔!謝謝,很高興你會喜歡。」我心裡想:「但是妳的孩子不見得跟妳想的一樣。」於是我建議她多聽聽別的班。「妳別急著做決定,開學的前三個禮拜都可以試聽的。」我希望她的孩子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班。「我們試了很多間學校,他們其實很多字都懂的。」她接著說:「但是沒有合適的老師…」我有點明白了。根據我的經驗,會這麼說的,大概是老師和學生或家長之間「合不來」。因為中文學校的教材就那麼幾本,每個學校教的內容不會差太多;而她的孩子已經這麼大了,若不是搬家的關係,還在選學校的階段,應該就是人為因素了。在我強力建議她多試聽別的班後,第三堂上課前,我在走廊上遇到她。「老師,我註冊了妳的班嘍!」媽媽很高興的說。「喔!歡迎歡迎,希望他們會學到些東西。」走進教室,看到那兩個孩子,已經被媽媽押進來了。
剛開始為了「試水溫」,我會請新學生說說話。「我聽不懂妳在說什麼!」那妹妹看也不看的回答我。於是我用英文說了一遍,請她找找課本,字就在上面。「我念不懂中文!」於是我走近她,用手指出那個字,她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了一遍,就把頭撇開,折起她的美勞了。哥哥的中文倒還不錯,也很願意試,算是很合作的學生,馬上就能開始跟其他同學比賽。
下課後,媽媽問我兄妹倆上課的情形。「哥哥相當不錯,妹妹是不是中文懂得不多?」我很小心的選擇用字。「她其實懂得不少,只是不願開口說。以前的老師不好,敎不動她。如果她受到鼓勵,是肯學習的。」果然不出我所料。只是我不見得會與其他的老師不同,因為這未必只是單方面的問題。
老實說,剛開始看到那妹妹的態度時,我是有點不高興,後來想想:「我在不高興什麼呢?是因為我這個老師的身分被挑釁了嗎?」如果我已經盡了力,而她不願意學習,那麼責任就不在我了。既然我已經做好了當下的角色,又何必執著「老師」這個身分呢?記得有前輩說:「別跟學生生氣,因為生氣會變老,只要想到這,妳就不會跟自己過不去了。」那時聽到這話,我心裡想的是:「如果我不在乎外貌,是不是就可以生氣?」等到有天臉都長滿了皺紋,就可以盡情的生氣了嗎?
我們如果對本身一直有「應有角色」的執著,當那身分受到外來的挑戰時,我們很自然地就會護衛這個身分,因為我們的角色被侵犯了,於是為了要加強我們的角色,衝突與憤怒由此而生。當然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,會有不同的角色,像是父母、夫妻、朋友等。做好當下角色的工作,而不是執著於角色的身分,就不會對外來的衝擊,有太大的反彈。
記得一位當代的心靈導師 Ram Dass 說過:「想知道你是否真的開悟了,去跟你的父母住一個禮拜看看。」我的爸媽還不是太難搞,住了將近兩個月,雖然有爭執,也都是可以化解的。我想現在我可以把這話改成:「想知道你是否真的開悟了,去找個難搞的班級教教。」如果有天,我真的碰到一個難搞的班,一年教下來,我從未動怒,並且依然熱愛這工作,我一定要抱著這些學生,跟他們說:「我要感謝你們,因為你們讓我開悟了!」
因為旁聽生沒有課本,加上我並沒有讓他們參與課堂活動,她的孩子們看起來百般無奈,趴在桌上發呆。下課後,她的孩子如釋重負地對媽媽說:「我們可以走了嗎?」通常這麼大的孩子,還被家長拉進來上課,大概在學習中文方面,沒有很大的興趣。「老師,我很喜歡你的班喔。」媽媽走向我,出乎我意料的說。「喔!謝謝,很高興你會喜歡。」我心裡想:「但是妳的孩子不見得跟妳想的一樣。」於是我建議她多聽聽別的班。「妳別急著做決定,開學的前三個禮拜都可以試聽的。」我希望她的孩子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班。「我們試了很多間學校,他們其實很多字都懂的。」她接著說:「但是沒有合適的老師…」我有點明白了。根據我的經驗,會這麼說的,大概是老師和學生或家長之間「合不來」。因為中文學校的教材就那麼幾本,每個學校教的內容不會差太多;而她的孩子已經這麼大了,若不是搬家的關係,還在選學校的階段,應該就是人為因素了。在我強力建議她多試聽別的班後,第三堂上課前,我在走廊上遇到她。「老師,我註冊了妳的班嘍!」媽媽很高興的說。「喔!歡迎歡迎,希望他們會學到些東西。」走進教室,看到那兩個孩子,已經被媽媽押進來了。
剛開始為了「試水溫」,我會請新學生說說話。「我聽不懂妳在說什麼!」那妹妹看也不看的回答我。於是我用英文說了一遍,請她找找課本,字就在上面。「我念不懂中文!」於是我走近她,用手指出那個字,她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了一遍,就把頭撇開,折起她的美勞了。哥哥的中文倒還不錯,也很願意試,算是很合作的學生,馬上就能開始跟其他同學比賽。
下課後,媽媽問我兄妹倆上課的情形。「哥哥相當不錯,妹妹是不是中文懂得不多?」我很小心的選擇用字。「她其實懂得不少,只是不願開口說。以前的老師不好,敎不動她。如果她受到鼓勵,是肯學習的。」果然不出我所料。只是我不見得會與其他的老師不同,因為這未必只是單方面的問題。
老實說,剛開始看到那妹妹的態度時,我是有點不高興,後來想想:「我在不高興什麼呢?是因為我這個老師的身分被挑釁了嗎?」如果我已經盡了力,而她不願意學習,那麼責任就不在我了。既然我已經做好了當下的角色,又何必執著「老師」這個身分呢?記得有前輩說:「別跟學生生氣,因為生氣會變老,只要想到這,妳就不會跟自己過不去了。」那時聽到這話,我心裡想的是:「如果我不在乎外貌,是不是就可以生氣?」等到有天臉都長滿了皺紋,就可以盡情的生氣了嗎?
我們如果對本身一直有「應有角色」的執著,當那身分受到外來的挑戰時,我們很自然地就會護衛這個身分,因為我們的角色被侵犯了,於是為了要加強我們的角色,衝突與憤怒由此而生。當然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,會有不同的角色,像是父母、夫妻、朋友等。做好當下角色的工作,而不是執著於角色的身分,就不會對外來的衝擊,有太大的反彈。
記得一位當代的心靈導師 Ram Dass 說過:「想知道你是否真的開悟了,去跟你的父母住一個禮拜看看。」我的爸媽還不是太難搞,住了將近兩個月,雖然有爭執,也都是可以化解的。我想現在我可以把這話改成:「想知道你是否真的開悟了,去找個難搞的班級教教。」如果有天,我真的碰到一個難搞的班,一年教下來,我從未動怒,並且依然熱愛這工作,我一定要抱著這些學生,跟他們說:「我要感謝你們,因為你們讓我開悟了!」
2 個意見:
我也有類似的經驗。
有一次合唱團表演完後,有一個小朋友對媽媽說:「難聽死了!」我聽了哈哈大笑。
一位學音樂的朋友問我:「你不生氣嗎?」
我說:「我氣什麼?小孩子不能欣賞我們的表演,又不是我們表演者的錯!」
您開悟了!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