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

女兒的哲理

昨天下午接到小女兒班上同學打來一通電話,由於兩個女兒有課後活動,所以我請這位女孩晚點再打來。後來女兒們回到家,我告訴小女兒回同學電話,她聽到名字以後,跟姊姊做了個鬼臉。


我問小女兒為什麼這副表情,姊姊替她回答:「因為沒有人喜歡這個女生。」

這個年紀的女孩就是心眼多,今天我跟你好,明天可能就翻臉了,但是不管這個女生人缘如何,如果是功課方面,那就一定要回電話。後來女兒打回去,真的是課業上的問題,但是我知道她們兩個不在同一班,於是很好奇為什麼她打給女兒,而不是自己的同班同學。

「沒有人喜歡她啊!」小女兒咬了口叉子上的蘋果說。

「那麼是說她喜歡妳,所以打電話給妳嗎?」我問女兒。

她把空的碗放進流理臺,打開水龍頭,邊洗邊說:「沒有人不喜歡我。」

我覺得這話太自大,於是想殺殺她的銳氣。

「妳是說,所有的人都喜歡妳?」我準備好要來教教這個十歲的女孩,什麼是謙虛的美德。

她抬起頭看著我說:「我是說『沒有人不喜歡我』,這跟『所有人都喜歡我 』是不一樣的。」

聽起來這個丫頭還頗有點想法,於是很好奇的追問她,這兩者有什麼不同。

「要別人喜歡妳,就必須改變自己去配合別人;但是不讓別人討厭妳,只要控制自己對別人的反感就好了。」她回答。

我站在廚房,反反覆覆的想她這段話,想起以前在讀論語的時候,孔子和他的弟子有過類似的話題。大意是子路有次問孔夫子:「如果這個人,全鄉的人都喜歡,這個人如何?」

孔夫子回答:「很難說。」

子路又問:「如果這個人,全鄉的人都厭惡,這個人又如何?」

孔夫子回他:「還是很難說。不如全鄉的好人喜歡他,壞人厭惡他。」*


原因是要被所有的人喜愛,那必定是個八面玲瓏,投各人其所好的機靈份子,不然也是見風轉舵的高手,如果是個好人,應該也是有些狡猾的好人。

但是不讓人討厭就簡單多了,因為妳可以保有自己的原則,而不用刻意迎合其他人的要求;最重要的是,任何喜好厭惡的情緒都是具有感染力的:當我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,千萬別以為對方感覺不出來:無意識的肢體動作、散發出來的能量氣場,隨時都有可能洩漏了我們的真感情。所以想要不讓別人討厭自己,我們本身也不能對那人心存反感,除非妳掩飾功夫到家。

女兒才十歲,大概還沒有那種好惡不形於色的功夫,尤其她還遺傳了一些我的魯直。所幸她不必等到四十多歲,或是要讀了孔老夫子的哲理,才了解做人原則的重要。

而我學到的另外一課是:不需要讀過多少聖賢書,也非得是德高望重的前輩,才足以做我們的老師。他可以是賣菜的婦人、開計程車的司機、大賣場的工作人員,或是你未成年的孩子。



*原文出自〈子路〉篇:
子貢問曰:『鄉人皆好之,何如?』子曰:『未可也。』『鄉人皆惡之,何如?』子曰:『未可也。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惡之。』


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