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

媽媽的便當盒

晚上睡覺之前,打開白天從圖書館借來的書:初心。作者是江振誠,一位淡水商工餐飲科畢業的台灣人,25 歲就擔任法國米其林三星的主廚;31歲被「時代」雜誌兩次選為「印度洋上最偉大的廚師」。


一位年輕,沒有出國留學經驗,不但通曉日語、法語、英語、廣東話、西班牙話,我想他本身資質聰颖,個性認真以外;讓他踏上這烹調這條路的最大因素,應該跟他的母親有很大的關係。他說他的母親從來不讓孩子吃冷的、或是蒸過的便當,他的午飯都是媽媽每天看準時間,然後中午之前做好後,熱騰騰的放進便當盒,然後騎著摩托車送去學校。而且是飯、菜分開放,還有冷菜、湯,和水果,所以他的午飯是好幾盒,而不是一個鐵盒子裡塞滿紅紅綠綠的菜和油漬漬的肉。

當孩子還是小學的時候,我有一位鄰居也是每天中午給孩子送飯去學校,但是她送的就是一個塑料盒,然後裡面放著幾片印度麵包,下面鋪著一些黃飯,或是加點鷄肉在中間。即使是這樣,對一般的美國學生來說已經是難能可貴了。比較寵小孩,又不忍孩子吃冷飯的家長,就每天中午買速食店的兒童餐,在11:45 之前送進學校。大樓的入口處擺了一張長桌子,筆筒裏放了幾隻墨水筆,和一些便利貼。家長只要在便利貼上寫下孩子的班級和姓名,中午就有高班的學生會將這些便當送達各教室,家長只要放下食物就可離開,連辦公室都不用踏進一步。

記得念小學的時候,每個學生一進教室,放下書包後第一件事,就是把便當盒放進教室後面的木頭蒸籠,等到全部便當都放進去了,再由那天的四個值日生,一人抬一角的走到校園另一邊的廚房,放進蒸籠室裡。午飯時間再由同樣一組人馬,把自己班上的蒸籠抬回去。

我們家離學校大約三十分鐘的車程,媽媽不會騎摩托車,學校也不鼓勵家長每天送午飯進來,所以大家都是吃蒸過的便當。就算學校不嚴格規定,或是我家離學校很近,我媽媽大概也不會每天送熱騰騰的便當,因為我們的午飯都是前一天的吃剩的晚飯,記憶中媽媽甚至沒有早上做當天的午飯,因為學校有蒸籠,會幫我們把冷飯加熱。

老實說,跟幾百個便當一起蒸過後,任何的新鮮食材就像蒙上了一層濃厚的汗水,已經失去了原有的風味,更何況是隔夜的飯菜。有時晚飯全部吃完,媽媽就從櫥櫃裡隨手打開一盒「廣達香肉醬」,配上一個荷包蛋,就成了我們第二天的午飯。有次我打開便當盒看到那一層橘黃色的絞肉,加上那天天氣悶熱,當天放學後,在踏進家門之前 ,我偷偷的拿出便當盒,把那盒少了一顆荷包蛋的肉醬飯,倒進巷尾的垃圾桶。就在我鬆了一口氣,放心今天媽媽不會對著我沒吃完的便當盒碎碎念的時候,一轉身,看見媽媽臉色鐵青的站在我後面,當場我的臉倏地,漲成那盒被我倒掉的橘紅色便當。

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,我的便當盒裡再也看不到「廣達香肉醬」,換上一層「新東陽肉鬆」,唯一不變的是那顆荷包蛋。但是偷倒便當盒的事不再發生了,倒不是我食慾妥協,而是我的一個好朋友,她的山東外婆每天給她做的便當,都是前天晚上吃剩下的白菜肉絲炒麵疙瘩,正好我喜歡麵食,她喜歡米飯,於是每到午飯時間,我把椅子搬到她桌子前面,兩個人就交換便當吃了起來,然後再帶著空洞洞的便當,回去交差。後來其他同學陸續加入我和她的「易便當而食」,漸漸的我們居然開始期待每天午飯時間,打開便當的霎那,興奮著看今天會吃到那家媽媽的麻婆豆腐,或是揚州炒飯。

現在我給兩個女兒帶的午餐,比起我當年的便當菜,其實也好不了多少。但是我每天早上起床給她們做,而不是從櫥櫃裡拿出的罐頭肉,配上昨天晚上炒的,病懨懨的靑黃色蔬菜。每次打開她們帶回家的便當盒,看到乾乾淨淨的盒子,我就很滿意的想:「果然要當天做的才可以啊!」

有次我凊女兒的便當袋,忽然看到一條吃了一半,超級市場賣的白色起司棒,和一包學校餐廳賣的紅蘿蔔條,那些是我沒買過的食材和成品。第二天早上幫她們準備便當,正要切下那退冰的雞胸肉時,我忽然改變了主意。拿出冷凍庫裡的炸雞塊和小餐包,放在鋪了一層錫箔紙的烤盤上,送進烤箱裡加熱。看著發出劈哩啪啦,那香脆可口的金黃色炸雞,和熱騰騰的小餐包,我滿意的想:「她們的同學裏,會是妮可、克洛伊,還是愛麗森會吃到這盒炸雞呢?」


我最喜歡的母親便當盒短片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NJni0rAqfI&list=PLopGIFwSLuPCBLYS4iaMvXp_F4OhZ3HdR



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