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

開放空間

自從兩年前開了這個部落格,除了練練寫作能力,我發現這塊小方格最大的好處是:這是屬於我的私人空間,在這片天地裡,我可以暢所欲言。

除了部落格,我最常逛的地方就是臉書。剛開始是因為幫嫂嫂照顧她的開心農場,她要我在台灣的半夜時間,記得幫她的田地澆水施肥,順便送她些動物和植物種子。後來慢慢地在臉書上開始我的社交生活。透過臉書我找到了不少從前的好友、同學,也更容易看到朋友的生活習性。

英文有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You are what you eat。」
中文意思就是 「人如其食— 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反應出一個人的生活健康環境。」
這句話放在臉書上,就變成了:「You are what you post」。

一個脾氣暴躁的臉書主人,放上去的內容主題、遣辭用句就免不了夾槍帶棒,字字句句像機關槍的子彈,不小心看到的人就像被流彈掃過一樣,雖不至於受傷,但是總有點不舒服。

一個自戀的臉書主人,則每日照三餐自拍(有時是四餐、五餐…),再加上一段無病呻吟的心靈小品文。弔詭的是,吃進肚裡的東西看不到了,所以不用擔心人們怎麼看你,只要老子高興就好;但是放上臉書的東西是要被別人看的,所以有時這句話該改成:「You are what you don't post」。

無論放什麼東西上去,只要是賞心悅目,或是不傷他人的幽默都是一種有品味的分享。最近因為台灣服貿事件,政治意味濃厚,街頭運動像接力賽一樣,新聞報導則成了馬拉松,從早到播到晚,臉書也不可避免的成了另一個角力戰場。

老實說,我對這種在公開社交網站上的發洩文很反感,尤其是牽扯到政治方面的議題。個人有個人偏好的黨派,而且這些發文大都是立場非常明顯,只擷取自己願意看的那一套,如果再配上情緒性的字眼,不管是不是我支持的黨派,我都會有種「眼球被強暴」的不快感。

我覺得你要是這麼熱中於某個議題,那麼不妨去開一個私人部落格,邀請你的同好加入,在那個屬於你們的私人空間裡,要叫要罵都可以,起碼跟你不同立場的人,不會一個不小心,看到你那麼不令人愉快的貼文。這就是後來我不在臉書放上自己部落格的原因:有興趣的人會找得到我的網址,沒興趣看的朋友,我也不想叨擾他們的眼睛。

在公開社交網站上不停地播放自己的想法是一種冒險,這種喋喋不休的作法反而可能讓其他人想離你遠點。更遑論是不同的立場、個性。畢竟再怎麼公開的網站,還是社會大眾組成的,發文前考慮一下別人的立場,對他人、自己都是一種尊重。

現在常常想起剛開始上臉書,那段沒有叫囂謾罵,只有綠意盎然,在農場裡安靜開心的日子。不知道什麼時候,大家才能擁有一個清靜的開放空間。



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