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

熱情與行動

鈴木一朗是我最喜歡的運動員之一。他在 2010 年創下了連續十年,擊出兩百支全壘打後,連有「世界全壘打王」美譽的王貞治先生都說:「他已經超越了人類的境界!」



其實我對棒球一竅不通。場上有幾個壘包,幹什麼用的,我完全沒概念。當球飛到觀眾席上,會把人砸得鼻青臉腫的,叫做全壘打,那我倒是知道。我之所以會注意鈴木一朗,只是因為他長得帥,身材又好。一直到他的名字在報紙,新聞常常出現,加入美國大聯盟後,從西雅圖一路打到紐約,才讓我真正想看看,他有什麼特別。

鈴木一朗從小學三年級,一放學就開始練習。傳接球、投球、揮棒、不同角度打擊,一直到六年級為止,整整四年,不曾有一天間斷,甚至晚上再去棒球打擊場,用自動投球機繼續練。高中的時候,他每天凌晨三點就起床,當大家還在睡夢中,他就把球衣洗好並烘乾,以便多擠出一點時間練球。而當練習結束,其他球員都在休息、看電視,或洗衣服的時候,他還繼續留在球場上,不是練習短跑,就是揮空棒打擊。這必須是個自律性非常強的人,才有辦法幾十年來,天天鞭策自己。小孩子哪個不貪玩,偶而偷偷懶?但是鈴木一朗對棒球的熱愛,已經到了他的腦中,只想著如何讓自己打得更好。

我很難想像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,能夠每天練幾個小時的棒球。若不是對棒球的熱愛,就算鈴木媽媽每天逼他,也沒辦法有這種驚人的毅力。除了熱情以外,化為行動也是他成功的原因。兒玉光雄,一位鹿屋體育大學教授,他為鈴木一朗寫的書:「改變一生的實踐力量」裏提到,有一所藝術學校做了這樣的實驗:老師在上陶藝課的第一天,把學生分成兩組。左手邊的一組,將以作品的數量多寡,作為評分標準。右手邊的一組,將以作品的品質高低為標準。到了評分的哪天,出現了這樣的結果:真正優秀的作品,全部出自於左邊的那組。因為在不斷的創作過程中,他們逐漸提高了自己的技能;另外一組,因為想創作出最好的作品,於是在腦中不停的思考,而很少實際動手做,於是流於美好的想法,和未完成的作品。可見想要成功光有熱情不夠,真正動手去做,而且要堅持下去,三者缺一不可。

京瓷 (Kyocera)董事長說,他的公司向來不乏聰明優秀的人才,但是這類型的人,偏偏也以公司前景不佳而辭掉工作。剩下來的,多半是一些頭腦不怎麼靈活,又沒本事跳槽的庸才。然而就是這些庸才在苦幹了一、二十年後,一個個都成了部門的領導人。

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很早就發現,我們的熱情在哪裡。那熱情並不一定要是我們的興趣,它可以是你每天的例行公事、生財方法。不管什麼事,先動手做就是了。很多時候是,做出心得和信心以後,熱情就隨之而來。熱情在你行動之前,只能算是一個動力,加上行動之後,它可成為幫助你的神力。

2 個意見:

Anonymous 匿名 提到...

看完這篇的心得是: 我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熱情來效法您的狂想熱情,開個部落格來寫寫?

2012年9月13日 清晨5:05  
Blogger 女人狂想曲 提到...

沒錯,就是如此。
快付諸於行動吧!你已經有熱情,就差這臨門一腳了!

2012年9月13日 清晨5:27  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