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

小費文化

爸媽來美國幾次,對這裡大部分都持有正面的評價。從公共設施的完善到教育的多元化,他們總是讚不絕口。「這就是先進國家的樣子!」爸爸總在遊玩回來這麼說。唯一他們到現在還不能習慣的是,在這兒只要有人為你服務,你就得打賞。

我剛來的時候,也是花了一陣子才適應這兒的小費文化。雖然小費的意義是在鼓勵服務品質的提升,做得好自然客人小費就給的多,但是有些時候還是會碰到店家,惡行惡狀地向客人索取小費。記得有一次跟朋友去一家餐館吃飯,我們點了幾道菜,侍者都說沒有。後來我們點了份海鮮,等了很久都沒有上菜。「對不起,請問你們清蒸魚作好了嗎?」我提醒服務我們的侍者。「哪有那麼快?那魚還在缸裡游泳呢!」說完轉身就走。我一時語塞,「這是他的幽默感嗎?」後來上完菜,一直到結帳之前,那侍者都沒有再出現。「小費要給多少?」老公邊算邉問。「不用給!」我把帳單拿過來,在小費空白處,寫了一個〝0〞。後來我們走出餐廳,準備過馬路的時候,那侍者追出來了。「等一下,你們沒有留小費!」他一副理直氣壯的說。「我沒有看到有人服務我們啊,要留小費給誰?」我回答。「我把菜端上來,就是服務你們了!」他依然一副理所當然的口氣。「廢話,難道要我去廚房拿嗎?」我幾乎要笑出來了。「你們不留小費就不能走!」他開始耍賴了。「是這樣的嗎?」我回到餐廳,放了一元在桌上。


哥哥以前住在大樓裡,按照習慣,每年的聖誕節,大樓裡的住戶都會給門房一些小禮物。第一年不知道怎麼給,和要給多少,於是嫂嫂買了一盒巧克力送給那門房。當他拿到那盒榶的時候,臉整個垮下來。一句謝謝都沒有,就把糖往角落一扔。後來才知道,大樓裡每個門房最少要給25元左右的禮金,還有幫你倒垃圾的,拿信件的,修東西的,每個人都要照顧到。後來哥哥補送了門房一雙名牌球鞋,他笑得嘴都合不攏。住我們對面的鄰居,每到年終,給收垃圾的工人都是一百元起跳,平常還不定時的送他們衣服和球鞋。無論何時他把垃圾拿出去,用不著分類,總是被收的乾乾淨淨。


小費的原意是感謝服務你的人,就像每到年終,我們會送禮品給學校的老師,員工,或是平時照顧你的人。那是出自內心,沒有人要求你這麼做。而收禮的人,心態也該是「我為什麼會拿到,而不是我應該要拿到」。給的人高興,收的人滿意,進而提升服務品質,這才是先進國家人民的心態。而不是向別人強取,這樣的心態,反而讓小費變成了進步國家的次級文化。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