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

朋友

偶然有次聽到小女兒談到一個,她們以前玩在一起的朋友,說她們不像以前那麼要好了。這個年紀的孩子,本來就是好三天,吵兩天,沒有個準的。尤其每年換個班級,認識其他的人之後,原來的朋友群被打散,就又重新一個新的社交圈,直到下次這個群體再被打散。

跟誰做朋友除了本身和對方的個性,有直接的關係以外,時間、地緣也是個重要的條件。我幾個在國中、高中特別談得來的朋友,自從出國以後就很少再連絡,雖然偶而見面還是聊得很愉快,但是那條緣分似乎就是淡了下來,隨時有斷線的可能。

自從有了臉書,跟朋友接觸的機會又多了起來,一些平時說不到兩句話的人,透過臉書你甚至知道他表妹的小狗又生了一窩、她老闆今年的尾牙在哪家餐廳辦…。有次我看到一個朋友的臉書,她的朋友族群就將近3000個!想想,我連一百個都不到,還常常漏看了朋友的更新狀況,3000個人要是每天都上網更新,那她不是看得要精神錯亂了?這個朋友是個大忙人,她不可能一天到晚掛在網上看朋友近況,但是她每到一個場合,說幾句話後就開始跟人家問臉書帳號。後來我想,也許這是一種記名字的好方法,因為我們常常在社交場合寒暄幾句之後,下次再看到這個人,卻想不起對方的名字。代價就是無論喜不喜歡,你必須知道對方昨晚去那家餐廳,喝哪種紅酒;如果碰到的是感情比較豐富的,還得時時看他們上傳,一些強說愁的心靈小語。

年紀愈大,愈知道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朋友。就連朋友也有不同等級:有的是打鬧嘻笑的、有的是談心的、有的是倒垃圾的、有的是談流行的、有的是談感情的、有的是談學問的、有的是上館子的…,當然這些族群有的可重複。通常聊幾次天,慢慢就會知道對方屬於哪一種等級的,當然也有的剛開始是打鬧嘻笑組,交情夠了,漸漸就進入談個人想法了。

有人說,好朋友就是任何時候,你都可以打電話倾訴的對象,這點倒是要注意,因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個限度,如果當對方是好朋友,就更應該重視彼此的感覺,而不是一味往對方身上吐苦水,或予取予求;或是恣意給予朋友意見,而有失厚道。

其實朋友一場就是一段緣分,有的淡薄而長久,有的則是如狂風暴雨,來得快也去得快。有的人像酒一樣,交往愈深愈香醇;而有的人則是保持點距離,才會有朦朧的美感。不管缘的深淺,用心體會就能拿捏得準;除非那所謂的朋友,只是你臉書上收集的一個名字,人變成一個數字,不用多費力氣,久而久之,自然會從彼此的生命中消失。

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