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

人生勝利組

前幾天跟久沒見面的朋友一起吃飯,她有個女兒,年紀在我兩個女兒中間。當她們還很小的時候,我們常常結伴出遊,後來因為學校課業重了,就淡了下來。除非有重大節慶,兩家很少碰到一起。


這位日本太太出身於優渥的家庭。大學時代主修西班牙語,畢業後便出任西班牙,做了一段時間的專職翻譯,由於她本身的手藝和品味精緻,回國後還開了家西班牙進口的兒童服裝店。

到美國孩子出生以後,她就把全副心力都放在這個獨生女身上。不僅學業、才藝面面俱到,更把小孩的一舉一動,教養的像個小淑女。

在小學的時候,我就常聽到朋友驕傲地說:「我女兒去各班表演鋼琴喔!」、「她被選為學生班代了!」…。

上了國中部,她的題材變成「她去上八年級的課囉!」,甚至笑著說,幾個男孩為了她女兒爭風吃醋。

幾年前她聽說我家大女兒去上周末日文學校,於是她也為她女兒報名。後來每次聚會,她總問我們家那兩個日文學校上的如何。

「還好吧!她們不特別喜歡,但是也沒有特別抗拒。」我回她。

女兒們在日文學校一直是中等程度,但是跟一群日文流利,可能還在日本上過幾年小學的孩子同一班,這對她們已經是難能可貴了。幾次家長觀摩日,看到她們朗朗上口的日文,我還想:「學的不錯嘛!」

我想起她女兒常常得到作文獎、暑假科學玩具獎,她女兒的文章還上過日文報紙。

「妳女兒不僅美國學校表現優秀,連日本學校都幾乎年年得獎,實在不容易。」我由衷地佩服。

她滿意地看著玻璃櫥櫃裡的獎盃,不好意思地笑著說:「這些都是我幫她做的!」
回過頭去看看三個女生們還在房間裡玩,她壓低聲音說:「她可能明年就不去日文學校了…」

我還沒有從她前一句的「這些都是我幫她做的!」回神過來,她又丟下一句讓我吃驚的話。

「為什麼呢?!」我其實是兩句一起問。

「我女兒覺得在日文學校,學習方面比不上其他日本孩子,挫折感很大,所以沒有興趣繼續下去。」她嘆了口氣說。

看著櫥窗裡、牆壁上用玻璃相框裱的日文獎狀,那這些代表什麼?

人大多有比較的心態,不管嘴上說的再好聽,誰不希望比其他人優秀?誰都希望當人生勝利組,而非人生失敗組,問題是,我們的失敗和成功,要如何斷定?

有的人 覺得榮耀徽章多、社經地位高或者有餘裕享受物質世界,就是勝利的表象,那也很好,畢竟我們活在一個出入要錢,要活下去就得餵飽五臟廟的皮囊裡。對我來說,只要不重複同樣的失敗,就是成功了一半。除了物質上的需求,這輩子你以這個身分,學到了什麼;當沒有人看著你、給你掌聲和喝采、沒有任何報酬和回饋,你還是會做同樣的事,而那事帶給你心靈上的滿足,你就是這個身分的勝利者。

有個認識的長輩去世,他留下了大筆的錢給他的兒子。在他去世之前,就已經為他兒子安排好了一個醫學院的職位,據說他留下的遺產,讓他兒子連班都不用上,在家坐著數鈔票就夠了。聽到的人,都問他是修了幾世福,才有那麼好的八字。以這個社會來看,他肯定是人生勝利組了,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,他是個非常小氣的人。

老實說,如果有選擇,作為一個物質世界的勝利者,還是心靈世界的成功者,我未必能確定答案是哪一個。但是希望朋友有天能夠從日文學校退學的經驗裡知道,太過追求表面的完美,會讓你看不到底下的東西。如果這個退學帶給她一些啟示,那麼在學習的道路上,她們還是勝利母女組。


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