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

基礎課程

大學的時候,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,主修選了會計。此外,還要修一些必要的基本學分,像是心理學、生物學。對老美來說那些都是營養學分,用來提高他們成績的。對我這種第一年就接觸專有名詞的外國學生,簡直是哭的時間都沒有,硬著頭皮也得念。

該修的全都修完了,四年下來,我唯一記得的是大一上初級心理學,教授說到一個理論,叫做:「unconditioned stimulus and unconditioned response」。翻作中文就是「非制約刺激和非制約反應」。他提到一個很有名的實驗:當一隻狗看到骨頭的時候,很自然的就會分泌唾液。在這個例子中,狗看到骨頭是非制約刺激;而分泌唾液就是非制約反應,這是不需要學習就會發生的。接下來實驗人員每次給狗看骨頭的時候,都會伴隨著鈴聲,幾次下來,一旦狗聽到鈴聲,牠就會開始分泌唾液。這制約刺激(鈴聲),連結的非制約反應(分泌唾液),是需要經過學習而發生的。我一直對這個理論,有著特別的興趣,希望有天能夠自己證實它的真實性。幾年後當我生下大女兒,在她身上,終於發現這理論的成立。

那時她還不到一歲,我常常帶她去公園、圖書館,以便她能跟別的小朋友互動。在玩遊戲的時候,小朋友有時候累了,或是心情不好而哭鬧,那個年紀的孩子通常都有父母或保母帶著,我發現很多大人們的第一反應,就是問他們:「要不要喝果汁?」
那哭鬧不休的孩子一聽到果汁,馬上點頭,安靜下來。看他們吸著那紙盒飲料時,臉上有著異常的寧靜。

我那時很納悶,小孩不是因為口渴的關係而哭,為什麼要給他們食物?於是我想到了心理學的那個理論。後來女兒不如意、或是不舒服的時候,我就開始念書給她聽。剛開始她還會嚶嚶啜泣,後來她慢慢進入狀況,就安靜下來了。這樣的訓練過了一段時間,有次我們在客廳,街上忽然警車和救護車經過,發出很大的聲音,並且持續了很久,連我都快要受不了。本來女兒坐在沙發上,她突然跳起來,跑進她的房間,從書架上抽出一本書,跑進被窩裡開始念。我站在房間門口看到,她念書的時候,臉上那副專注而平靜的神情,讓我想到在圖書館,嘴裡含著飲料的孩子,那一樣安詳的臉孔。

她四歲的時候,有次我帶她到醫生診所注射疫苗。在等候的時間,聽到很多先進去的小朋友,發出的哭喊。
「媽媽,妳有沒有帶書?」女兒不安地問。
因為我們是直接從學校來的,所以什麼都沒帶。「馬上就到我們了,再等一等。」我說。
那小房間裡的哭聲一直沒停,大約過了十分鐘,女兒爬上椅子,抽出一本本釘在牆上,那種給父母閱讀的疾病須知、疫苗種類,和醫院簡介。她一本一本的念,直到護士叫她的名字,才從那些密密麻麻的手册裏,抬起頭來。對女兒來說,當她緊張,或是心情不好的時候,書本便成了她的「comfort food」,每次出去辦事或旅行,她的小背包裡一定裝著本書,一旦打開書念,可以好幾個小時不吃不喝。

有段時間,她放學後我排了些課後活動。趕完那些行程,等著她的是美國、日本,還有中文學校的功課。有天作業寫到一半,她把筆一放,兩眼淚汪汪地說:「我什麼都不想做,只想好好休息。」
看她一臉疲憊,我也於心不忍。「那你去休息吧!」
她馬上跑進房間關上門,在床上念了兩個小時的書。當她再次打開房門出來,她的眼神,又恢復了以往的光采。

後來我發現,這實驗用在我自己身上,好像沒有那麼容易,我的「comfort food」,仍然是真材實料的甜點,別的都沒辦法取代。也許要養成一種習慣,必須先把舊的習慣消除,聽起來就像是初級會計教過的:「FIFO—first in,first out」。

看來一些大學基礎課程,對我的人生還是有點幫助。當下最要緊的是,我該翻開我的初級化學課本,看看要吃什麼樣的食物,所引起的化學變化,能讓我的身材回到大學時代。至於那「非制約刺激和非制約反應」理論的證實,留在女兒的身上就夠了。

0 個意見:

張貼留言
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
<< 首頁